前不久,OpenAI发布了新一代多模态大模型GPT-4,其展现出在各专业和学术基准上类人、甚至超人的水平性能。而技术的发展总是会引发讨论,AI威胁论甚嚣尘上,人们新奇于与ChatGPT对话的流畅体验,同样也恐慌于被技术替代的可能性。我们究竟该如何与AI相处?AI又是否会取代人类?近期在上海举办的TEDxHuangpu中,我们找到了这两个问题的专业建议。受邀嘉宾特斯联CTO,华先胜从AI当下的能力与应用切入,畅想了AI伴随人类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他看来,我们无需担心全人类的“饭碗”,更应该关心的是自己是否具备与时俱进的能力。华先胜相信,充分利用AI技术提升自身能力和智慧,是人类在智能时代仍然掌握主动权的关键奥义。
特斯联CTO华先胜:智能时代,人类还会是万物之灵吗?
1)AI能力正快速迭代,且愈发强大
“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在算法、算力、数据三要素的突破下,AI的能力日益强大。”
产业界普遍认为AI的发展经过两次低谷和三次崛起,近几年AlphaGO和ChatGPT的稀世表现无疑将AI推到了新的高度——而AI也早已经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之中。
华先胜在现场与Lady AI对话
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智能制造、智慧医疗,AI在文物的修复、体育赛事的解说、疫苗的研发、蛋白质结构的预测等领域,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为在AI一线奋斗逾20年的“老兵”,华先胜认为如今AI的加速迭代得益于其三大核心要素——算法、算力、数据的突破发展,而AI能力的不断强大,也将促使人类认知、适应和改造外部世界能力的极度增强。华先胜相信,人有了AI的协助能够从简单的脑力劳动,甚至是复杂但有规律和模式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追寻更有质量的生活。在不太遥远的未来,智能家居能使人彻底从繁琐的家务中解放出来,智能出行能使车车、车人、车物永不相撞,而未来城市也将在以特斯联所打造的TacOS为代表的智能操作系统的支持下,更加便捷高效、甚至可以进化。智能将无处不在。
未来城市,AI将无处不在
然而越来越多人则表达出了对AI可能带来的危机的担忧——未来我们与机器共存的时候,是否还具有人的优势?人是否还是这个世界的主宰,还是万物之灵?或者说,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才能长久维持我们人类的“江湖地位”?
2)人类与技术都需要与时俱进
事实上,“不如机器算得快”、“没有机器算得准”,已经是人们早就接受的事实,而人类的很多工作确也受到了AI的影响。李开复曾做出预测,未来十几年内,将有50%的人类工作被人工智能取代。然而,在华先胜看来,纵观人类的科技发展史,技术进步在消灭一部分工作的同时,也会创造更多新的工作。
第一次工业革命,珍妮纺织机、瓦特蒸汽机的出现,使得手工作坊、纺织师傅基本消失,但催生了操作纺织机器的纺织工人的新兴职业;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电机和电灯的出现,使得过去点燃街灯的灯夫、在黑暗街区为步行者持火炬照明的人消失,但诞生了电力工人的新职业;第三次工业革命,计算机的规模化应用使电报员、打字员基本消失,而软件工程师则大批量涌现。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珍妮纺织机
反观今时,我们已经有可以规模化应用的广告图片自动生成算法,每秒制作成千上万的广告图片。这可能会让一般以图像处理为主的设计师逐渐减少,而能与AI共存的以广告创意为主的设计师则会逐步增多。工业制造领域,视觉自动质量检测技术又快又准,使得生产线上靠肉眼人工质检的工人越来越少,而机器辅助下更高效的产品设计、产品制作以及质量控制的职业需求则会越来越多。ChatGPT的出现也会对不少文书型、知识型、数据分析型工作提出挑战,但能结合ChatGPT的更有创意、更有效率的工作则可能大量出现。
华先胜相信能结合ChatGPT的更有创意、更有效率的工作将大量出现
华先胜认为,人类应更辩证地看待被机器“抢饭碗”的问题,“我们无需担心全人类,但要关心自己是否有与时俱进的能力。”
3)AI优势、局限均凸显,人机共生是未来
除了对“饭碗”的担忧,更有观点聚焦于AI会否全面超越人类甚至主宰人类。华先胜则表现出对人类未来的相对乐观。
华先胜与现场的观众分享了AI的逻辑主义、连接主义,和自然主义。这三种技术都在包括AlphaGO、ChatGPT等实践中得到了部分验证,但都无法成为智能的全部。而发展至今日,AI的优势和局限都十分明显:“AI擅长的是数据量大,计算量大,有模式、有规律,有限步骤能得到结果的东西,比如说大规模搜索、精细的模式识别、下棋。AI不擅长的则是数据量少,没有明显规律,不容易被量化计算,且有极大不确定性的问题,比如艺术、情感、创新创意、人的心理、意识、哲学思辨等等。”
技术、工具是人的延申
在华先胜看来,今天的AI是人的感知、思维、运动等能力的部分模拟和延伸,而一个理想的人机共存社会则需要机器做机器擅长的事,人做人擅长的事,机器为人类提供服务,由此达到动态平衡。
4)唯有兼顾向外及向内探索的人类才不可替代
《机器人总动员》曾描绘过这样的画面——人类过分依赖机器,成为了脆弱的巨婴,即便摔倒,也只能依靠机器的协助才能爬起来。这一画面反映了另一部分人的担忧:我们既希望AI作为工具越来越强大,但也不希望AI让人变得脆弱,无论是体力、智力,还是生理、心理。
科幻片《机器人总动员》中,人类过分依赖机器,变成脆弱的“巨婴”
华先胜认为,AI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对人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既要提升对外界的认知和掌控,同时也要提升对内、对人自身的认知与掌控,“我们的AI能力以前更多是向外的,通过AI制造更好的工具、产品,从而认知、适应和改造世界。如果把AI的能力向内提升我们自身的能力,人在生活、生存和发展方面的智慧就能够得到增强,在未来社会,人就仍然可以成为世界的主宰。”
针对于对内的提升,华先胜提出了两个探索方向:一是通过AI的能力提升人的学习效率和效果(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还包括能力的掌握、品格的养成);二是通过AI提升人类对自我身心的认知和掌控能力(生命层面、竞技层面,以及智慧层面)。
用AI提升我们对自我心智的认知和掌控
AI或许是迄今为止最值得人类骄傲的创造,然而其对人类最大的挑战并非来源于“会否夺取人类的工作”或是“产生自我意识取代人类”,而是在于:在AI作为工具强化了人类能力的同时,人类自身的能力与智慧是否能够同步提升。
华先胜相信,在智能时代,能够依然成为“万物之灵”的,不是掌握了AI技术的专家,而是每一个充分利用AI技术,提升了自身能力和智慧的人。这才是人与机器的,以人为本的,更高层面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