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东南大学核科学与技术系周涛教授
新时代,新发展。在“双碳”和核能积极有序的新战略下,建设美好的青山绿水环境,走向中国式的现代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由之途。作为化石能源的替代品,核能是最有潜力的新能源之一,相比传统化石燃料,消耗少、产出大、二氧化碳零排放,也是未来核风光综合能源的中流砥柱。近十几年来,随着核科学与技术进步,核能应用的安全性和可控性都在飞速提升,已被广泛用于电力、工业、农业、医学等方面。
我国核科技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快速的发展,其背后是无数核科研工作者夜以继日的付出和努力,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核学科带头人周涛教授,便是其中之一。无论是非能动自然循环研究、多介质颗粒物运动沉积研究,还是小型先进反应堆研发,以及核电站泄漏放射性核素在邻近海域的动态迁移和衰减规律研究等工作,都取得了重要的创新突破,对推动我国核电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矢志科研创新 发展核电事业
核能的开发和利用是当今世界解决能源短缺问题的首选途径,随着中国核电发展大潮的到来,周涛作为学科领域的带头人,一直坚持把握时机,为祖国核电事业发展贡献力量。他多年从事核热工水力、多相流动理论计算和实验,对包括超临界水、铅铋合金各类流体换热、非能动自然循环、细颗粒物运动沉积、核电严重事故核素扩散等领域开展了大量深入研究。他曾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课题、973子课题、国家自然基金、北京自然基金等多项国家纵向和横向课题,多年从事各类国家基金纵向课题和重大横向课题,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科研成果。
非能动的自然循环研究是目前国家第三代核电应用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实现新概念反应堆的重要途径。周涛以反应堆自然循环工况下的热工水力设计为应用,采用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矩形窄通道内自然循环欠热沸腾起始点的发生发展机理,并由此建立相应的数学物理模型。分别基于边界层转捩理论、热流体理论和非规则理论,对自然循环ONB点的发生进行了机理分析,根据非平衡热力学及耗散理论,提出了自然循环条件下窄矩形通道内ONB点的发生发展机理。该研究在压水堆的自然循环热工水力设计方面以及小堆的发展有重要工程应用价值。
在核电站安全方面,周涛开展了核电站泄漏放射性核素在邻近海域的动态迁移和衰减规律研究,建立了高分辨率的中国近海水动力模型,模型能够模拟出中国近海的主要流系;建立了高分辨率近海核素扩散模型,模型能够模拟出核素的迁移路径和分布范围;并开发了模拟核泄漏事故发生后放射性核素在邻近海域的动态迁移和衰减规律的软件,可集成于核事故应急处置平台、处理核事故、放射性污水中核素吸附装置等专利,形成产业,处理水体放射性污染事件,还完成了第三代反应堆机组可利用率研究,这些研究成果都有助于促进我国核电安全快速发展。
此外,在反应堆热工水力研究方面,周涛带领团队进行了超临界水堆核热耦合程序开发、实验研究亚临界水自然循环热工水力特性、实验研究超临界水自然循环热工水力特性、液态铅铋热工水力实验回路系统设计、不同冷却剂和铅铋流体换热特性分析等、金属钠钾镓等多种冷却剂流动换热分析、超临界二氧化碳流动换热研究。在颗粒物及核素扩散研究方面,他也进行了超临界水、超临界二氧化碳中颗粒物运动沉积、严重事故气溶胶运动沉积、放射性核素在海洋中的迁移、京津冀雾霾排放源分析、中子准直器计算等研究。
目前,周涛正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课题《兆瓦级智能模块化金属弥散热管反应堆移动核电源系统》中的子课题——反应堆固有安全特性研究以及反应堆系统安全特性及环境适应性研究。该项目可为兆瓦级智能模块化金属弥散热管反应堆移动核电源系统提供另一种冷却剂选择,可为我国小堆设计及综合能源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凭借优秀的科研成果,周涛先后荣获河北省科技发明三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中核集团科学技术奖、北京市科技发明金奖、北京市创新发明大赛映山红奖和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优秀奖等荣誉。他以开拓创新的科研精神和勇攀科研高峰的执着信念,用毕生所学为我国核电事业发展的尽心尽力,赢得了业内人士的认可和尊重,他也成为国家核科学领域的领衔者,为我国核电事业奠定坚实基础,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为国培育英才 布局核能未来
周涛既是一名科研工作者,亦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他说:“作为教师的核心和灵魂是培养人才。”他热爱教育事业,在30多年教学科研生涯中,周涛先后在不同的重点大学工作。2005年,作为党支部书记兼副系主任,参与创立了华北电力大学核专业,于2006年成立核能系,2020年,作为系主任,首创东南大学核科学与技术系。先后承担了核辐射物理与防护、核电站系统与运行、非能动技术概念、反应堆安全分析等多种类课程的教学工作,他善用灵活而贴近实践的教育思想,注意课程思政,教育和培养学生。其培养的学生已经在各行各业发挥重要骨干作用,成为栋梁之材,为国家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多年来,周涛积极改进核反应堆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努力探索核反应堆专业课程教学新方法。在核反应堆安全分析课程的授课过程中,积极实践“五阶段”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导,通过专题演讲和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主体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深受学生欢迎。所承担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工作,被学校教学督导组评为优秀,获评校级精品课程1项、校级优秀核心课程1项、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此外,周涛积极推动包括SRTP在内的学生科技活动开展,指导学生参加全国核+X大赛,连续获得多项奖励。同时,还指导本科生发表文章和专利软著,并指导优秀本科生在学术交流会上作大会发言,支持学生论文发表中文期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加深和提高了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水平。
周涛还提出以科研精神推动教学工作,教学与党建相结合的新思路,圆满完成了《留学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英语授课本科专业培养计划》《课堂授课党建方法》《先进核动力技术及其安全分析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等教学项目。此外,周涛在学院申报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工作中,尽职尽责、加班加点进行材料准备工作,充分发挥了核工程学科带头人的领导作用,为大学成功申报211工程及985优势学科平台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东南大学建系仅一年,作为首任系主任,就为申报成功国家一流核学科建设点和江苏省品牌专业做出重要贡献。
在教学工作中,周涛始终如一认真负责、任劳任怨,积极响应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注重学生思维能力提升,为学校核反应堆工程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及国际化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坚持教学改革,为卓越工程师开设创新课程,创立并承担了非能动技术教改班课程,所承担的本科核安全分析课获得大学精品优秀课程。在东南大学,特别注意人工智能、信息化、数字化等高科技技术与先进核电技术、核能安全结合,注意线上线下教学结合,首创疫情期间线上线下大学生认识实习结合新模式,强化课程思想和核电榜样力量。他还注重校企合作和重大项目的申报与承担,极大地促进了学校在国内核电领域影响力的提升,为学校核专业及国际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10年来,周涛共指导培养博士研究生10余人,硕士研究生60多人,其中校级优秀毕业研究生4人,研究生国家奖学金10人,校级优秀研究生标兵10人,校友及企业奖学金16人。此外,还指导本科生创新计划和学生节能减排大赛、电机协会演讲赛、全国核+X大赛等,获得了优秀组织奖、优秀指导奖、“二等奖”、“优秀奖”等可喜成绩,其毕业研究生在各行各业都做出了重要成就。
截止目前,周涛总计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100余篇被SCI和EI检索收录,授权专利70余项,软件著作权登记30余项。承担了国防科工委和电力出版社的3项编书任务,主编出版电力出版社“十二五”规划教材《压水堆核电厂系统与设备》,出版核电教材《非能动概念与技术》《核电风险与保险》《细颗粒物现象学》《能源动力工程导论》。主持完成省部级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大学电力特色国际化教育教学方式研究》和大学课题《先进核核动力技术及其安全分析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多次获得学校教学成果奖,多次获大学优秀教师、教学优秀奖、广核育才奖、科技成果和大学优秀精品课程。
作为一名科研与教育并重的产学研学者,周涛教授荣获江苏省“双创人才”称号,他正在不遗余力的创新科研,研发优秀成果,潜心教育,培养核技术人才。未来,周涛不会止步于此,他仍不畏艰险、继续科研之路,为我国核能事业发展、为国家“双碳”发展与能源安全、为了中国的绿水青山、为中国核电走向世界,在世界舞台上愈发耀眼,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