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遵义师范学院陈志峰副教授
陈志峰博士在黔东南麻江县推广蔬菜新品种
贵州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耕地零星破碎、地块小而散,发展传统种植业投入大、生产效率低。2019年,恰逢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大转型的发展时期,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的陈志峰来到遵义师范学院,毅然投身到了贵州省决战脱贫攻坚这场历史宏伟的战役中。
陈志峰致力于园艺作物高产高效和轻简化栽培技术的研发和示范推广工作。作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代表,陈志峰积极践行使命担当,扎根基层,主动贴近贵州省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需求,足迹遍及贵州黔北大地,通过组团队、搭平台,精准助力乡村振兴,把青春和热血挥洒在黔北大地上、播撒在乡村振兴的田野里。
陈志峰博士在湄潭县为农业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座谈
积极调研 精准把握产业痛点
2019年,陈志峰从山西来到遵义,多年从事基层农技服务工作的他,深知产业振兴在推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地位。为深入了解遵义地区产业现状和产业痛点,先后前往贵州贵阳、遵义、黔东南、黔南等市30余个县市区共50余个乡镇开展农业产业调研和技术服务。在调研中用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用实际行动诠释实现“振兴产业,强农兴农”目标的坚定决心。通过访谈、调研,在了解产业现状的同时,他也在探讨思考产业惠民的可行之路和科技兴农、行业转型升级的良策。
陈志峰博士在遵义道真县参加“坝坝会”,问需问技农户
针对蔬菜种植大户面临的种植难、销售更难的现状,陈志峰一方面为农业基地进行新优蔬菜品种推荐和标准化栽培技术的示范,从产品外观品质和均一度上帮助蔬菜种植大户提升蔬菜产品质量等级,并为农户树立利用先进技术提高蔬菜产品市场价值的理念;另一方面针对坝区蔬菜生产中存在的土壤连作障碍、肥药过量施用、劳动力成本增加等问题,开展蔬菜轻简化栽培技术示范,通过示范推广先进适用性小型农具、微型农机等设施设备,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陈志峰兼任贵州省科技特派员、遵义市科技特派员、遵义市产业扶贫技术专家,他长期活跃在贵州省的广大农村和企业,把科研项目、课题研究以及人才培养与服务地方紧密结合,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2019年以来,陈志峰以自身为纽带,先后促成学校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60余项。带领团队针对农业产业共性技术问题进行校企联合攻关,帮扶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累计达2.3亿元;2020年陈志峰牵头组建园艺专业,3年来组织专业教师到一线进行科技服务2000余人次;协助地方企业成功申报各类科技项目20余项,企业获得资助经费共计1320万元。2020年以来,陈志峰助农增收,促农增效的先进事迹被贵州日报、遵义电视台等多家媒体采访报道,个人科技工作事迹被遵义市电视台“千年之变·新时代的贵州人”专题采访。2020年至2022年,连续3年被贵州省科技厅评为优秀科技特派员。
贵州省12大特色农业产业中与园艺相关的产业有10个,遵义市八大农业产业中与园艺相关的产业有6个。然而,陈志峰通过调研走访,了解到地方园艺产业专业技术人才极度缺乏,先进适用性技术覆盖率低。为了推动高校科技服务与企业技术需求的精准对接园艺产业,2020年12月,陈志峰向学校申请并获批组建了遵义师范学院园艺研究所。2021年,陈志峰带领团队,依托园艺研究所先后为农业企业开展先进适用性生产技术、轻简化栽培设施装备以及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方面的科技培训2000余人次;园艺研究所牵头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30余项,联合实施科研项目20余项。2021年3月,园艺研究所针对茶海茶业、全季茶业、祥峰茶业、银柜山茶业、宫廷香米业、天净花椒合作社等企业的9个实际技术需求开展了科技攻关,成功解决了企业面临的卡脖子问题,极大促进了高校科技成果的应用和转化。
多年来,陈志峰率领团队将科学研究与地方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在基层磨炼成长、与地方企业“打成一片”。他和团队也获得了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1项、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先后荣获遵义师范学院科研先进个人、遵义师范学院优秀服务地方团队等表彰,并分别获贵州省教育厅青年科技拔尖人才和遵义市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项目资助。
创新模式 补齐产业链条短板
作为遵义师范学院青年博士代表,陈志峰充分发挥带头作用,于2021年10月正式组建了包括水稻博士、花椒博士、茶叶博士、畜禽养殖博士等在内的服务地方8人博士服务团。博士团队在精准帮扶湄潭农业产业的过程中创新了“小班制”精准帮扶模式,坚持“博士学什么做什么,企业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将博士专业技能与企业需求精准结合,聚焦实际需求,因需施教,精准帮扶。
“小班制”精准帮扶模式下,企业获得了一对一或多对一的精准帮扶服务,解决一个技术难题落地一个技术成果,有效地解决博士专业技能与企业技术需求不紧密,技术成果落地难的问题。博士服务团通过开展技术需求摸底调研,精准“选题”;根据选题选派相关专业博士,开展定制化技术攻关,面对面、实打实的为8家农业企业解决瓶颈技术难题,帮扶企业累计营收5300余万元。真正实现了高校技术人员与企业、农民的“互动”和“双赢”,拓宽了高校科技成果的应用和转化的渠道,真正把服务企业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切实落到实处。
值得一提的是,陈志峰在地方进行产业调研和技术服务过程中,与农业企业、种植大户建立了深厚的友谊。2021年,为助力“湄潭县坝区优质稻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和发展,陈志峰带领团队充分利用专业知识和行业资源优势,开展产业和市场调研,为“湄潭县坝区优质稻技术创新中心”中心制定发展规划,并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龙头企业等组建“优质稻产业联盟”,针对共性问题开展技术联合攻关和成果共享,助力产业标准化技术的落地和大范围推广。在补齐产业链条短板方面,陈志峰注重发挥博士服务团成员在行业中的资源,引人、引技术,围绕茶叶加工、优质稻加工销售、蔬菜轻简化栽培等方面的技术需求,从上海市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贵州省农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引进相关行业专家开展专业技术指导;针对湄潭县茶叶生产企业现有茶叶包装设施设备效率低、稳定性差的问题,引进厦门力控科技公司针对性开展设备的定制研发;针对部分水稻加工企业稻米销售难的问题,联络中化集团和金恪集团帮助企业解决稻米销售的问题。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目前,陈志峰对遵义市农业产业的科技帮扶和项目合作正逐步深入。2023年,他继续承担“省级科技特派员”任务,围绕遵义市农高区创建、遵义市高新区科技创新基地以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等建设目标,深化精准帮扶,大力实施和推广农业现代化生产技术及经验,切实解决先进适用技术转化难、技术成果不能得到充分转化应用的问题。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未来,陈志峰计划以推动高校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建立完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作为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支持产业链发展、推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着力培育“湄潭县坝区优质稻技术创新中心”和“湄潭县红茶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为代表的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型企业等创新载体,继续耕耘在黔北大地上,谱写新时代的“科技”答卷,为贵州省山地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陈志峰博士在遵义播州区指导蔬菜穴盘育苗技术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