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嘉兴大学校长、量子科技长三角产业创新中心主任陆军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学术发展讲堂量子科技专场开播,活动以“量子科技——以微观之线织就宏观世界无限可能”为主题,同时邀请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王延辉,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相干科技创始人金贻荣,中国电信集团二级首席专家、中电信量子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罗俊,量子科技产业服务平台“光子盒”创始人、中关村量子科技孵化器总经理顾成建等专家学者,共同探讨量子科技前沿动态、产业现状以及未来趋势。活动吸引来自量子科技领域相关高校院所、科技企业150余位代表现场参加。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嘉兴大学校长、量子科技长三角产业创新中心主任陆军
主旨演讲环节,陆军院士以《从宏观到微观到渺观世界的跨域》为主题,介绍了关于量子技术的发展背景、方向和行动建议。他提出,量子科技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领域,量子科技的发展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战略价值,是一项对传统技术体系产生冲击、进行重构的重大颠覆性的技术创新,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国一定要建立起信息系统的理论体系、技术体系、产品体系、标准体系。他指出,电子技术实际上是一场计量革命,我国目前的“卡脖子”问题是缺少工业软件、公共基准、工业母机和验证装置,而没有计量就没有科学,也没有技术。他强调,跟随性发展导致产业突围困难重重,而引领性发展必须加快推进产业革命。
嘉宾对谈环节
对谈环节,顾成建作为嘉宾主持,与王延辉、金贻荣、罗俊深度对话,分享了关于量子科技的最新研究成果、实践经验,以及人才培养建议。
量子科技产业服务平台“光子盒”创始人、中关村量子科技孵化器总经理顾成建
在量子科技的发展态势方面,嘉宾们普遍认为,该领域尚未达到爆发式发展时刻。金贻荣从量子计算的角度指出,尽管谷歌等科技巨头展示了先进的量子处理器芯片,我国也有“祖冲之三号”等成果,但量子计算要实现有应用价值的成果,预计还需三年左右时间。罗俊从量子安全领域分析,强调量子密钥分发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完善,限制了量子安全技术的大规模应用。王延辉谈及量子传感领域时表示,虽然原子钟等产品已广泛应用,但光频原子钟等技术仍在不断发展,量子传感领域仍有诸多未知和不成熟的产品等待挖掘。
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相干科技创始人金贻荣
谈到量子计算领域的发展潜力与挑战,金贻荣介绍,量子计算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如谷歌最新的“表面码量子纠错”实验和IBM的Heron R2芯片发布等。然而,量子计算目前尚不能在实用性问题上得到广泛应用。他提出,量子计算的发展需要解决量子纠错问题,并探索与传统计算技术的融合,以实现其在人工智能、材料计算等领域的潜在应用。
中国电信集团二级首席专家、中电信量子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罗俊
在量子安全领域,罗俊强调了量子密钥分发网络的重要性。他提到,中国电信已开始投入巨资建设量子密钥分发基础设施,并致力于打造抗量子密码应用体系。罗俊指出,量子计算的发展对现有密码体系构成威胁,而量子安全技术则如同盾牌,需要发展其来抵御量子计算带来的冲击。他预计,随着量子计算的进一步发展,量子安全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将加速发展。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王延辉
在量子传感领域,王延辉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例,介绍了量子传感技术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中的应用。此外,他提到,量子传感技术还在重力仪、磁探测等领域取得了诸多成果,为医疗、地质勘探等场景提供了支持。王延辉认为,量子传感领域的未来发展需要继续努力,以实现更高精度和更广泛应用。
活动最后,嘉宾们对现场观众提出的问题分享了自己的见解,尤其是对面临求学择业的各位青年学子也给出了建议。嘉宾们一致认为,量子科技领域的人才非常稀缺。金贻荣指出,量子计算人才培养周期长,目前主要以研究生培养为主,速度较慢,他建议将人才培养维度延伸至本科教育,并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王延辉则从北京大学电子学院的教育实践出发,提出“宽口径,厚基础”的本科生培养思路,并认为应鼓励学生依据兴趣选择研究方向。
国家科技传播中心学术发展讲堂是中国科协最新推出的一档学术栏目,突出前沿性、思辨性和传播性,生产和传播学术领域的前沿发展动态。栏目邀请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亲自讲述突破传统的前沿探索、卓有成效的改进方法、颠覆认知的创新理论以及改写行业规则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