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以“新智创想 逐浪跃迁”为主题的“新浪新闻・2025探索大会”成功举办。大会的探索对话环节由清华经管EMBA中心和新浪新闻特别策划并联合呈现,邀请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高旭东,南京大学通信系主任、教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传媒专委会副主任曹汛,松延动力创始人、董事长姜哲源,欢创科技创始人、CEO周琨,新智元创始人、CEO杨静,围绕“我们如何掌握科技创新的时代红利”这一议题展开深度交流,从学术研究、产业实践、技术突破等多维度共同探讨了释放科技创新红利的路径。

优势+转化,是承接科技红利的基础前提
当前,AI大模型、数字技术正掀起新一轮科技红利浪潮,如何让红利真正实现普惠,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在谈及科技红利时,嘉宾们从不同维度给出了答案。高旭东教授指出,“高等教育红利”是当前中国最具优势的红利之一。他以自身在清华经管学院任教的经历举例:“12年前,国内的创新创业大多还是模仿硅谷,如今DeepSeek等企业正在崛起,从一开始就具备世界一流的技术,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创新动能。”曹汛教授则聚焦“智能影像技术红利”,从模拟到数字,从传统成像到智能拍照,梳理了影像技术的演进,认为这是当下影像技术最大的变革。松延动力创始人姜哲源认为,人形机器人是软硬件深度耦合的产品,中国有强大的硬件设计、供应链管理、质量管控人才以及发达的制造业,完善的硬件产业链正是该赛道的时代红利。欢创科技创始人周琨则表示,“政府对科技和改革开放的长期支持”是政策的红利。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硬科技”战略,国家对于科技行业的投入和重视为创新提供了坚实保障。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高旭东
技术红利的释放,离不开从实验室到市场的高效转化,嘉宾们分享了各自领域的实践与经验。曹汛教授指出,AI正助力普通人通过智能体完成专业级影像创作;姜哲源则是在2023年捕捉到硬件技术创新、算法突破与大模型融合三大信号后,果断all in人形机器人赛道;欢创科技的成长则是“从技术缺口抓配套红利”的典型,周琨分享道,2017年团队偶然发现激光雷达在扫地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尽管当时多数投资人不看好,但他们看到了扫地机器人销量的拐点,认定市场的确定性,最终果断入局。事实证明,科技创新的红利,既来自厚积薄发的系统支撑,也源于对技术窗口的精准把握与果断行动。

南京大学通信系主任、教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传媒专委会副主任曹汛
“协同”与“出海”成为科技红利放大的关键要素
要让创新红利持续放大,协同创新和出海很重要。高旭东教授表示,中国的创新离不开国企。在特高压、5G等领域国企起到了主导作用,它们在场景、购买力和投资上都有强大的实力。国企和民企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互协作,共同推动创新。曹汛教授则结合自身经验谈到产学研三方如何打破壁垒,形成红利的共同体。他表示,当下,高校在人工智能方向做研究越来越离不开产学研合作,许多人工智能顶级会议的学术论文都是高校与企业协同发表,不少企业也把研发中心建在高校旁边,形成“环高校经济带”。他特别提到,高校最重要的使命是培养好人才,而高校的实验室和国家级平台前沿的研究,自然而然形成了一个共同体。

松延动力创始人、董事长姜哲源
当企业在国内站稳脚跟,出海成为红利的新增长点。周琨分享了欢创科技对出海红利的把握:“首先是全球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需求,另外一点是中国产品的全球竞争力带来的红利。”姜哲源则分享了人形机器人出海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他指出,要做本地化,第一时间洞察到海外消费者的需求和反馈,做产品的更迭。

欢创科技创始人、CEO周琨
新智元创始人杨静认为,洞悉红利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在于要把技术落地,跑通商业模式,把红利从潜在变为现实。红利属于有准备的头脑,更属于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行动者。

新智元创始人、CEO杨静
以“新智创想 逐浪跃迁”为锚点,本次对话从国家战略、前沿科研、商业实践到未来探索,勾勒出科技创新时代红利的全景图,展现了掌握科技创新时代红利的多元路径和无限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