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至14日,中国科学院2023年公众科学日在全国百余个院属单位举行了活动主题为“遇见科学、预见未来”科学盛宴,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本届公众科学日是中科院三年来首次恢复全面线下开放,各个研究所结合自身研究特色,推出科普剧、科学公开课以及科学实验、科学考察等500余项特色科普活动。当然,少不了每年必备的硬核科普讲座,今年公众科学日将有超50名院士围绕公众感兴趣的天文地理、航天探索、人工智能等领域开展科普讲座,线上线下全天候直播的方式给公众提供了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深入了解科学。
据悉,公众科学日是中国科学院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科学科普活动,自2004年5月举办首届公众科学日以来,中科院每年5月都会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已然成为社会各界期待的“王牌”科普活动之一。
走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展厅中,航天专题科普活动吸引了大批观众的目光。观众不仅能看到酷炫的火箭模型和天宫课堂同款互动实验,还能“坐着”太空电梯上月球,与亲朋好友一起拍照留念。
“相比去年的云端方式,今年的公众科学日从头到尾线下参观与体验下来,感觉自己收获了很多科学知识,更有趣地了解到航天、科技等方面的内容。”在北京从事程序员的吴先生显得格外兴奋,作为资深“科技迷”,他平时总爱关注各种科技和观看科学方面的内容,公众科学日是他每年一定不会错过的主题活动。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近年来,社会公众对科学传播产品和服务也有了更多的期待,各地也正想方设法地把科普融入到更多领域。
中科院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园、天文台站、博物馆、野外台站、大科学装置等,中科院公众科学日的传播内容和形式也在日渐丰富,在这个过程中,也有更广大人民群众参与进来。今年中科院公众科学日展览的“重头戏”之一就是社会公众的创作作品。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也有更多的社会公众参与到公众科学日活动中,这种参与并不仅仅是线下的互动与体验,更是多年公众科学科普后带来的社会公众共同创作的结果,不仅仅有《流浪地球2》创作者科普、哈工大紫丁香团队的大学生造出的卫星,还有小学生一起设计拼装的火星车……
在展区里最为“火爆”之一的要数火星车。只见一位95后青年手里拿着酷似电脑外观的遥控器,在B站主展区向社会公众展示了他与37名小学生共同设计的火星车。向前往后、钻头持续旋转,突然,火星车放下尾门,行驶出一辆小车,这位青年将手放在小车附近,小车还能调整方向。
原来,这位95后青年是一位名为凹凸赛克的B站创作者,除开设计和拼装火星车,他还曾用积木拼装过“中国空间站”和《三体》中的飞船“自然选择号”。凹凸赛克说:“科学普及的成效越来越好,这辆火星车也是小学生们在航天知识科普知识长期学习中,想象出的作品”据凹凸赛克介绍,在公众科学日展出的这辆火星车是他和联想公益项目青梅计划乡村学校的37名学生一起设计的,而之所以会设计还是缘起于青梅计划志愿者给四川凉山一所乡村学生的航天科普活动。
“公众科学日”作为中国科学院举办的大型公益性科普活动,正通过不断地创新科学内容传播惠及更广大人民群众,成为社会大众了解科技进展的重要渠道。与此同时,更多社会大众在科学普及的环境下,也正通过自己的创新形式参与到科普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