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2024年“考研人数”438万,同比2023年人数变化如何?
解读:2024年全国“考研人数”同比2023年下降36万。
特别说明此处“2024年全国考研人数”指在2023年10月份报名参加“2023年12月份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人数,而非全年、全国各种途径考研的人数。
根据教育部研招网2023年11月22日《教育部部署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安全工作》一文数据,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为438万人。同比去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的474万,下降36万,下降7.59%。
这也是“考研人数”近9年高速增长以来,首次出现下降。
二 ▉ 要考研的人数在减少吗?
解读:用数据说话。
报名参加“2023年12月份全国考研”的“考研人数”下降了7.59%,然而近年通过推荐免试、同等学力、中外合作、境外留学等多元化途径考研、读研的人数正在高速增长。这些巨大的群体,都不在研招网“2023年12月份全国考研人数”的统计范围内。
例如推荐免试硕士版块,国内知名高校,尤其是985、211高校,越来越多的招生专业,其招生计划人数中,推免录取人数占比50%左右的比比皆是,甚至90%以上的都有。这些“考研人数”是不在研招网本次“考研人数”之列的。
同等学力硕士版块,因为统招双证相对较难、且受招生计划的名额限制,每年数十万在职考研人员从“非全日制考研”转道“同等学力申硕”进行“曲线读研”。2022年全国同等学力硕士统考报名人数为31.2万,年同比增长20%,而2020年时该数据仅为12.52万人。到2023年,该人数则接近40万,属于高速增长。
中外合作硕士版块,也是属于热门考研升学路径。每年全国近150个项目约1.2万个招生计划,供数十万考生“哄抢”。
境外留学硕士版块,无论中国港澳地区,还是亚洲热门日韩、东南亚,欧美澳,受疫情短暂影响后,近年及未来预期呈现“爆发式增长”。仅2023年1月—6月,中国留美学生签证暴涨44%。仅2023年上半年,中国赴澳大利亚留学生达13.3万人,其中目前在澳读硕士课程的中国留学生7万多人。韩国不少高校面向中国招生的硕士研究生2023年人数同比增长50%以上、100%以上。仅庆熙大学这一所韩国高校,2023年在读硕士课程的中国留学生达2069人;汉阳大学这一所韩国高校,2023年在读硕士课程的中国留学生达1403人。中国香港、澳门地区,一个高校几百个硕士名额,内地动辄几万人申请“哄抢”在近年已是常态,申请港澳地区硕士的内地学生2023年接近10万人。
不完全统计,2023年度通过推荐免试、单独招生、统招双证、同等学力、中外合作、境外留学等六大途径考研或者申请研究生的内地学生数据,超过500万人。
三 ▉ 2024年考研会变简单吗?
解读:变简单的程度,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12月份全国考研”竞争性,理论上在下降,即根据人数下降比例貌似要简单7%左右,实际上忽略不计。
因为,考研终究是“头部选手”之间的PK,100个考生争取25个录取名额,和93个考生争取25个名额,没有本质区别。
所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各位2023年12月份参加考试的同学切不可掉以轻心,依然需要认真对待、正常发挥。
四 ▉ 近年人口下降对考研人数的影响如何?
解读:人口基数对考研人数的影响,目前是正向的,2039年后是负向的。
我国2016年出生人口达1723万,此前数十年一直属于人口增长期。自2017年起出生人口开始下降,2020年起整体人数开始“负增长”。人口对各层次教育机构招生的影响,当前已经体现在幼儿园,2022年全国28.92万所幼儿园中就关闭5610所,下降1.90%。随后数年、十数年会陆续且依次波及——小学、初中、高中、大专、本科,然后是研究生招生。一个常识是,考研适龄人口为22岁及以上,即2039年以前考研适龄人口依然处于增长期。
2039年后考研适龄人口会下降。但是随着考研的普及化,即考研人口占比率的提升,预计未来20年,除了诸如2014年、2015年考研人数“战术性减少”的特殊情况之外,考研人数依然会战略性长线增长。
五 ▉ 研究生越来越多,考研还有用吗?
解读:有钱人越来越多了,挣钱还有用吗?
我国目前硕士人口占比仅为0.7%左右,与美国、德国、韩国等发达国家的5—7%还有巨大的差距。随着我国人均GDP向1.5万美元、2万美元、3万美元不断迈进,硕士人口占比也将从0.7%提高到1%、2%、3%甚至更高。
考研有没有用,各位可以看看各单位的招聘简章以及对应的本科、研究生待遇、发展空间的差距,自行判断,自得结论。或许你可以选择躺平不考,但是你不能阻止人类考研的步伐,也不能抵挡与优秀学习者差距的扩大化。时间从来都在默默地奖励学习者,这一点,过去、现在、未来都不会改变。
当然,如果你和每年数百万人一道,选择了考研,就是挑战自我,就有机会实现层级的跨越和人生的蜕变。
六 ▉ 对未来考研学子而言,建议有哪些?
解读:做好自我提升,关注多元化考研升学。
全日制考生提早确定考研目标学校和专业,提前做好G点成绩的提高,做好语言成绩的准备,同时做好学术背景提升。非全日制考生,一般尽可能选择相对容易的学校和专业作为目标,以“上岸优先”。
如条件允许,还是要主动参加高质量的考研辅导班学习。
同时,关注多元化考研升学路径,例如推荐免试、单独招生、统招双证、同等学力、中外合作等,有时还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事。正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以上六类途径均是教育部政策范围之内,所获硕士学位国家均予承认。
七 ▉ 对学生家长而言,需要怎么做?
解读:给予学生点赞和后援。
考研很酷,家长要给予考生点赞。考研很难,家长要给予学生后援。奥运冠军都需要教练,有教练和没有教练,运动员的成绩是完全不一样的,考研当然是如此。除非顶级学霸,考研最好不要让学生孤军奋战,而是要进行团队化作业,寻求外援助力。如上岸需要和条件允许,家长可以从精神上、物质上、资源上三个维度进行后援。
八 ▉ 对考研培训机构而言,如何应对?
解读:专注全硕士,服务全中国。
“全硕士”这个理念由童伟老师提出,全国百家合作伙伴正在生动践行,指导帮助越来越多考研学子成功上岸,取得了越来越可喜的丰硕成果。内涵包括全刚需硕士、全门类硕士、全天候硕士、全中国硕士。考研培训机构负责人、一线工作人员,尤其是要学习、掌握“全硕士”的专业知识,连接“全硕士”的优质资源,掌握“全硕士”的运营方法,即有机会针对不同背景、不同条件、不同诉求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针对性的硕士上岸规划指导和解决方案,以真正实现“教书育人、成人达己”。
童伟
解读人:童伟,知名考研项目运营人。华素杯教育创始人,华中师范大学大学生创业导师、湖北经济学院客座教授、湖北省素质教育研究会副会长,系国内外众多知名高校硕士项目签约或授权合作伙伴。童伟老师团队拥有良好的高校资源,丰富的硕士项目运营实操经验和考研升学规划指导经验,十多年来服务全国百家教育机构、指导数千名考研学子成功上岸。著有《硕士宝典》、《刺激:写给招生办》等行业专业书籍,主编的《考研兵法》预计2024年5月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全国发行。《考研兵法》由国内100多位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联合编写,将成为全国考研学子的“考研必备工具书”。
来源:人民日报社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