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第五届全国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技能大赛模具工(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方向)赛项的决赛在浙江省平湖技师学院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来自全国各地80支队伍的160名选手通过抽签确定比赛场次,需要在规定的4个小时内展开激烈角逐。
作为面向智能制造领域举办的最高级别的国家一类职业技能赛事。选手们经历过怎样的磨炼,又有怎样的体会呢?我们采访了三位参赛选手,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故事吧。
沈文彬是浙江省代表队职工组的选手之一,来自浙江省平湖技师学院。作为大赛的“新人”,沈文彬老师主要负责三维设计、编程等。沈老师是一位偏理论型教师,在实操方面经验不足。作为一名32岁的选手,他自嘲自己算是“高龄”参赛了。他不仅需要克服体能和手速的问题,还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熟练新技能。
为了克服这些困难,沈文彬老师提早大半年就开始训练。刚开始的时候,仅完成一个设计环节就需要一整天的时间。为了提升速度,这两个月里,他每天跟电脑“磨”在一起。尤其在拿到样题后的20多天里,他几乎一练就是一整天,每天仅睡三四个小时,办公室的躺椅也成了他的床。功夫不负有心人,到比赛前,他已经能在一个小时内就让机器“动”起来。谈及此次参赛经历,沈老师表示他在不断地突破自我,同时也为成长为双师型教师补足了短板。
来自江苏省徐州徐工挖掘机械有限公司的“00后”韩新宇,可谓是后生可畏啊。在上一届参赛时,他的身份还是学生,就读于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并且取得了模具工赛项学生组的一等奖。去年,他入职了徐州徐工挖掘机械有限公司,从事挖机的电工维修。
为了备赛,他和“国赛老搭档”嵇俊玮再次组合。在比赛前的20多天里,他们每天都要熬大夜练习样题,最后一个礼拜,几乎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虽然已经全力以赴地备赛,但本次赛题的难度有所增加,还有现场紧张的氛围有点影响到他们的正常发挥。韩新宇表示,实际赛题比样题还要再难30%左右,其中有一道程序,他们在练习时没有足够重视,导致时间上有所拖延,最终最后一道工序未能完成。他们认为比赛虽有遗憾,但并不气馁,坚信行行出状元,只要肯努力,肯钻研,付出一定会有收获。
申文博是来自陕西省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学生,他也曾参加过各种比赛,但此次大赛依然超出了他的预期。他说,大赛难度非常高,不仅考验个人的技能水平、心理素质,也需要很强的团队协调和反应能力。为了参加比赛,申文博同学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搜集相关资料,学习全新的知识。备赛时,他正面临着重要的实习,只能每天抽出休息时间去训练。由于部分流程在训练上有所欠缺,他的团队没有完成比赛的全部任务。“到了赛场,才知道书本上的知识只是冰山一角。这次的比赛对我们在提升自己的技能意识上有很大的帮助。”申文博如是说。(张淑婷/文 平湖技师学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