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传统的海上试验而言,海洋试验场在选定的典型海域,以其可为海洋仪器装备提供定点、长期、连续海上试验测试的独特优势,一经出现即得到了海洋界的广泛关注,欧美发达国家纷纷开展了相关海洋试验场的建设,在推动海洋技术装备的发展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我国北方美丽的海滨城市天津就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潜心海洋观测监测仪器及海洋能发电装置试验测试基础理论及方法研究十余年,抱定“服务海洋强国建设战略,健全海上试验测试体系,支撑技术装备高端制造,助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宗旨,不惧艰难,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突破了海洋观测监测仪器试验测试关键技术,实现了潮流能发电装置和波浪能发电装置现场测试与评价等技术的原始创新。他们就是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海洋仪器装备试验测试创新团队。
海洋仪器装备试验测试创新团队
“任何与海洋相关的工作都离不开海上试验,对于海洋仪器装备来讲,实海况的性能验证、测试与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是在海洋仪器装备研发及产业化进程中发现和解决‘瓶颈’问题的关键、是海洋仪器装备样机到产品的‘最后一公里’、是海洋仪器装备高端制造的重要保障。”该创新团队带头人,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副总工程师兼海洋试验场管理中心主任、党支部书记王项南正高级工程师说到,在交谈中他提及最多的是“国家需求”、“创新”和“集体智慧”。胸怀“国之大者”,团队成员用科技成果诠释了科研工作者的责任担当。
创新团队带头人王项南
开启破冰之旅,向科技要答案。早在“十五”期间,作为“国家863计划”“规范化外海试验”项目负责人,时年30多岁的王项南就在单位的支持下开始组建团队,开启了海洋仪器装备海上试验测试技术研究工作。特别是2011年以来,紧紧围绕快速发展的海洋仪器装备现场试验测试需求,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海洋可再生能源资金项目、自然资源部业务项目以及天津市、山东省、广东省、海南省等20余个国家级和部委级项目的支持下,在海洋仪器设备试验测试基础理论、技术创新、应用示范等方面,取得了多项突出的科研成果;由30余人组成的、专业构成科学、以青年人为主以老带新的创新团队建立完成。
“‘基于海洋试验场的固定试验平台及试验测试技术’是面向我国海洋技术装备发展对海上试验重大需求的首创之举。”创新团队首次系统提出了海洋试验场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编写出版了代表性专著《海洋试验场》,并应用该理论开展了我国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顶层设计;突破了海洋仪器设备海上定点、连续、长周期测试等系列关键技术,开展了固定试验平台功能设计与建造;设计制定了基于固定平台的标准体系,建立了20余种基于海洋试验场固定试验平台的海洋仪器设备的测试与评价标准方法;尝试建立了基于海洋试验场固定试验平台的运行管理机制。该成果开展了长期运行,在解决我国海洋技术创新、突破海洋仪器“卡脖子”技术和推动成果转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23年10月,中国太平洋学会组织专家对该成果进行了评价,一致认为:该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锚泊式固定试验平台及试验测试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国海试1”试验平台
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究竟该怎么建设?他们作为我国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建设的先行者提出了按照“北东南,浅海+深远海”布局建设的方案,该方案通过了专家论证,得到了自然资源部的批复。围绕国家战略和规划部署,创新团队开始了勇攀科学高峰的探索之旅,收获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威海场区:2021年9月,自然资源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签署了《自然资源部 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威海)协议》。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威海)正式揭牌,其是自然资源部与地方共建的首个国家级海洋试验场,完成了试验平台、监测系统、安全保障系统等建设,已开展业务化运行。珠海场区:2022年11月,自然资源部与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签署《自然资源部 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协议》,编制完成《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建设方案》,并通过专家评审,与地方共同策划并启动了一期建设。深海场区:2022年6月,自然资源部与海南省人民政府签署了《自然资源部 海南省人民政府共建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协议》,编制完成《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总体建设方案》,并通过专家评审,开展了国际深海测试试验能力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需求分析与功能设计,启动了建设工作。舟山场区:与浙江省共同拟定了《自然资源部、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协议》,开展了调研、需求分析以及总体建设方案编制,完成了海上试验平台设计等工作。围绕“创建集‘技术研发、试验测试、成果转化、产品孵化、检验检测’于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这一目标,创新团队将矢志不渝地为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建设贡献科技智慧。
“潮流能发电装置和波浪能发电装置现场测试与评价技术”成果,在海洋可再生能源领域内取得了多项国内从0到1的技术突破。首次建立了适应我国海域特点的潮流能发电装置和波浪能发电装置现场测试与评价方法;首次研发了潮流能发电装置和波浪能发电装置现场测试系统,可满足潮流能发电装置和波浪能发电装置功率特性和电能质量特性的连续、长期、实时现场测试需求;利用三维潮流数学模型和波浪数学模型,解决我国复杂海洋地形条件下,潮流和波浪测量及发电装置输入能量计算的难题。开展了大量的现场测试工作,完成了9个海洋可再生能源资金项目(累计7.9亿元)支持研发的海洋能发电装置的测试与评价工作,有力推动了我国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创新及产业化。该成果获得“2022年度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潮流能发电装置现场测试 波浪能发电装置现场测试
“让科研成果成功落地,有力推动海洋仪器装备研发与产业化发展。”创新团队将科研成果付诸实际应用并取得丰硕成果,在解决我国海洋技术创新、突破海洋仪器“卡脖子”技术和推动成果转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23年底,已开展了百余台套海洋仪器设备试验测试,其中海洋能发电装置15台。获取了大量宝贵的海上定点、连续、长周期的试验测试数据,出具了数十份现场测试报告及应用证明,为参试海洋仪器设备的性能验证、优化设计以及成果转化提供了重要依据。以“澎湖号”半潜式波浪能养殖旅游平台为例,据新华社报道:“获得多地企业订单,带动社会投资上亿元”。
“海洋仪器装备测试与评价、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建设与运行无一不凝结了创新团队每一位成员的汗水,我们是一支敢打硬仗、能打硬仗的科技团队。”谈到所取得的创新成果,王项南的自豪感溢于言表。
十余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我国沿海,先后登上了山东、浙江、广东、海南等地的近10座海岛开展海上作业,最远的试验作业区达到了南极,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
近年来,创新团队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2部,授权专利16项,获得软件著作权6项,编制各类标准17项,2017年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及国家海洋局授予的“中国极地考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1次、海洋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获中国海洋咨询协会评选的2022年度海洋工程科学技术特等奖1项。
在顺利完成“十三五”多项重大科研项目的基础上,凭借着扎实的科研基础及深厚的创新实力,2023年,创新团队积极申报“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与岛礁可持续发展”重点专项“基于固定平台的规范化海上试验”项目,并成功获得资助,目前,共承担了5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和任务。开启了海洋科技创新的新征程。
“其实,我们又有了一个新的科技创新平台 ——自然资源部舟山潮流能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这是我国目前首个、也是唯一一个聚焦海洋能领域的野外站。”作为该野外站的首任站长王项南报料称,团队不断提升创新意识、敢为人先,积极推进自然资源部舟山潮流能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及运行,填补我国海洋能领域野外观测研究站建设的空白,为我国潮流能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及科学依据。
“目前,国家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科技创新,这给我们团队带来新的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我们将努力学习并弘扬科学家精神,做称职的海洋仪器装备测试与评价技术创新者、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的建设者、海洋技术装备高端制造的推动者,展现中国海洋人的风采。”王项南憧憬着未来。(李贞;国家海洋技术中心 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