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转眼已过三个月,随着sora等生成式AI的尾浪慢慢平静,AGI的话题热度似乎也渐渐沉寂。然而,AI+的热度却日渐高涨。各个大厂近日纷纷高调宣布自身在AI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和成就。前有三星首款深度结合AI实现通话翻译的AI手机,后有苹果壮士断腕,先是砍断汽车业务线,紧接着便宣布联合谷歌计划在iPhone16深度结合AI,大有ALL IN 之势。AI大浪滔滔不绝,在潮水一般的席卷之下,翻译耳机市场也迎来了激烈的竞争。
前有讯飞Nano,后有亲爱的翻译官等一众小品牌,翻译耳机市场彻底开启了鱼龙混杂的无序阶段。在以会议帮手著称的Nano+称自己为“翻译耳机”的同时,无独有偶,智能耳机ikko也从智能转向了翻译。似乎每个耳机在上市时都必须为自己贴上“翻译耳机”的标签,才能展现出自己的“实力”。
作为一个享誉海内外的国际品牌,时空壶一度引领着全球翻译耳机行业的发展,从2017年创新性的产品技术变革开创出“翻译耳机”这一产品形态,时空壶便一直深耕跨语言沟通领域。2020年,称霸翻译耳机市场的同传翻译耳机W3横空出世,开启了其在全球范围内长达四年的绝对统治。此次面对众多雨后春笋般兴起的“翻译耳机”,时空壶W3可以说是陷入了一场不得不面对地围剿。然而,当我们细看起各个“翻译耳机”的产品功能,却不由的产生一种堆料碰瓷“翻译耳机”的既视感。
首先,来看看此前时空壶是如何定义同传翻译耳机的。在AI同传翻译耳机W3身上,基础功能方面,W3拥有40种语言93种口音的两两互译,翻译速度达到0.5秒,无需完全说完整句话,便可以开始实时双向的同声传译。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像母语一样自然沟通,而摆脱了过去翻译机或翻译软件一人一句,轮流对着机器说的回合感,在沟通过程中,完全无需触碰耳机或点按手机等任何的多余操作,进需要开口说话,耳机便会进行实时的沟通翻译。而追求沟通的自然,也是时空壶创新翻译耳机这一品类的初衷。在功能方面,除了同传模式之外,W3同样支持旁听翻译,适用于听演讲听会议等的听译场景,台上人讲,台下的人们便可以从耳机里听到翻译后的内容。此外,更有手持翻译等适用于旅游问路等短频交流的场景。更多功能意味着更全面的使用场景。从跨语言沟通设备的角度而言,时空壶把专业性做到了极致。
反观同样自称为“翻译耳机”标签的讯飞Nano+,在会议耳机的核心定位下,其翻译方面的实力堪称基本可忽略。首先是同传听译模式,类似于时空壶W3的旁听模式,但翻译速度却长达20秒甚至30秒,在使用过程中,常存在演讲或展示内容已经进入了下一章节,翻译内容却迟迟没有同步,这对于翻译使用而言,无疑是完全丧失了其实用性。
与Nano+采用同样的“碰瓷”手段的,还有ikko智能耳机,以降噪智能处理为核心,却也将翻译作为了自己的最大亮点。然后,从其主打的三项翻译功能来看,依旧是花拳绣腿式的“堆料”操作。快捷模式下,需要唤醒后按住图标开始翻译,延迟更是达到了10秒以上。双人模式下,需要进行8个繁琐步骤的操作,方能开始。然后,在经过了如此繁杂的步骤之后,却已然需要点按耳机才能进行单项说话,即一方说的过程,另一方只能听,堪称是翻译机的耳机版,换汤不换药的同时,依旧是等待对方完整说完一句话后才开始翻译的尴尬场景,动辄长达十秒以上的巨大延迟让人好不自在。
那么,为何Nano+等所谓“翻译耳机”与真正的翻译耳机时空壶W3,在翻译方面的差距如此之大呢?如果说一些智能耳机是在碰瓷翻译耳机,那么讯飞至少也是翻译领域中的老大哥了,在翻译机方面的市场份额常年身居高位。为何耳机方面的翻译表现差距却如此之大呢?这一切,还要回归到翻译的AI技术中来。
聚焦于产品本身,三款产品各有亮点。时空壶作为专注跨语言沟通领域的品牌,在翻译方面有其它品牌难以比拟的专业性和领先性。在智能会议方面,讯飞同样有其会议处理方面的优越。然而,大小品牌纷纷乱战“翻译耳机”,强行跨越领域的碰瓷式功能宣传,无疑只会增加消费者在产品辨别时的难度,也进一步加剧跨语言沟通领域的混乱和复杂。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