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是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上世纪90年代,珠海首开“科技重奖”先河,厚植创新沃土。2020年,为有效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在珠海市科技创新局的支持指导下,珠海市科技发展促进会设立了创新珠海科学技术奖。作为“科技重奖”的传承,创新珠海科学技术奖经过四年来的优化实施,已成为珠海弘扬科技创新精神的一张名片,评选出系列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以下为2023年部分获得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项目介绍:
【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优质甜玉米新品种“珠玉甜1号”选育、推广示范与配套技术研究
项目完成单位:珠海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广东天之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项目完成人:陈燕红、宫庆友、叶志文、罗丽霞、黄思敏、湛东武、沈汉国、龚衍熙、黎永坚、罗顺辉、喻国辉、邵明伟、黄聪灵、容 标、谢河山
项目概况:针对甜玉米育种材料和优质品种缺乏、栽培技术不配套、育繁推脱节等问题,成功创制出骨干自交系珠选GT-128和珠选GT-99;选育出优质新品种 “珠玉甜1号”;研究出配套的高效种植和制种技术,首次在种植过程中应用内生菌提高甜玉米产量和品质,发明了物联网和大数据下的作物选育分析方法和农药自动配比装置,减少农药使用,提升了种植效率,保障了产品品质;打造了“育繁推”一体化推广体系。近3年推广60多万亩,带动农户增收超3.2亿元,累计推广面积达300多万亩。本项目获新品种审定1个,发明专利3项,发表论文5篇,其中SCI论文1篇,制定企业和团体标准各1项。
关键技术及创新点:
1.品种创新。选育出抗病强、适应性广、品质优良、产量高的甜玉米新品种“珠玉甜1号”。该品种植株壮旺,整齐度好。果穗秃顶短,粒大饱满。亩产量1048.04公斤,比对照种新美夏珍增产5.5%,增产达极显著水平。籽粒黄白相间,可溶性糖含量高达30.27%,果皮厚度测定值为74.3微米,适口性好。
2.技术创新。①研究了珠玉甜1号配套的栽培和制种技术,制定了企业标准和团体标准各1项。②首次在种植过程中应用内生菌提高甜玉米产量和品质,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获发明专利1 项,发表SCI论文1篇。③发明了物联网和大数据下的作物选育分析方法和农药自动配比装置,获发明专利2项。
3.推广模式创新。打造“育繁推”一体化推广体系,加快了成果转化步伐。
应用情况:目前,该技术成果在我省的珠海、中山、湛江、惠州、茂名、江门、汕头等地大面积应用,据不完全统计,累计推广面积达300 多万亩,近3年推广面积60多万亩,带动农户增收超3.2亿元,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本项目创新的优质广适高产甜玉米新品种及其配套技术,在为市场提供优质甜玉米的同时,为农民带来高效的种植技术,对丰富人们菜篮子和提高农民收入意义重大;抗病性好,适应性广的新品种以及植物内生菌、物联网农药自动配比、大数据农作物智能选育方法等新技术的应用还能降低农药化肥应用,对保护生态环境以及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海上风电导管架式升压站施工成套关键技术研究
项目完成单位:中国铁建港航局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完成人:卿启忠、郑喜平、张 祥、刘齐辉、佟永录、李芃蓁、王耀武、魏忠华、姜 楠、郭 健
项目概况:华能大连市庄河海上风电场址Ⅳ1(350MW)项目位于大连市庄河海域,东侧边界为大连与丹东海事管辖分界线,东南侧距离丹东-大连规划航路约1km,场址中心离岸距离约35.2km,水深约26m~34m,场区规划面积约55.8km²,场址内配套新建一座220kV海上升压站。220kV海上升压站基础采用4桩导管架型式。
基础钢管桩采用φ2800钢管桩,共4根,桩长为52.75m,桩顶高程为-16.75m,桩底高程为-69.5m,泥面标高约-28.5m,桩入泥约41.0m,以6-1粉砂层为桩基持力层。单根钢管桩重176.12t,4根桩总重约704.49t。
导管架顶标高14.00m,底标高-29.00m,工作点标高12.00m。导管架上设靠船构件、登船平台等附属构件。导管架约重1354.4t。
升压站上部组块采用三层布置,平面尺寸约为58.2×52.2m,高21.5m,最高点距平均海平面35.5m,上部组块整体重量约3650.8t。
关键技术及创新点:
1.研究成果可使卡桩器作为导管架与基础桩之间的临时固定方式,可有效确保钢桩和套筒的相对位置不发生位移,为下部灌浆工序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
2.研究成果可使封隔器作为水下灌浆底部封堵措施,减少潜水人员水下作业时间,确保水下灌浆的施工质量,减小环境污染。
3.分析总结了海上升压站基础管桩沉桩施工工艺,通过采用送桩器及液压锤进行水上沉桩的施工方式,验证收集钢管桩单点起吊并通过采用内部提升起桩器的方法,保证了单点起吊水下送桩入套筒的可靠性。
4.分析总结了上部组块整体吊装(3650t)施工船舶布置及吊装方式,确保了上部组块整体吊装施工的安全可靠性,验证了上部组块底部与导管架之间对接方式及焊接连接的可靠性。
应用情况:华能大连市庄河海上风电场址Ⅳ1项目220kV海上升压站1600t盈尚一号起重船先安装1314.94t导管架后桩法施工,后桩法施工时均由送桩器分别将4根钢管桩采用IHC S1400KJ锤沉入海底,桩基础与导管架套筒采用水下灌浆连接方式,3650.8t的升压站上部组块采用5000t级新振浮7号起重船进行整体吊安方式,最终上部组块与导管架采用焊接连接方式固定。
本工程通过在导管架每个套筒上部安装恩派克液压卡桩器,来保证钢桩和套筒的相对位置;通过采用在导管架桩套筒底部安装自封闭式封隔器,来保证水下灌浆质量。升压站导管架、上部组块均采用在陆上总拼,海上一次性吊装模式,大大提高了海上施工进度,降低了海上施工不可控等影响因素,确保本工程施工安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通过工程实践,各技术措施满足施工需要,在实际应用中未出现任何质量和安全事故,得到了监理单位及建设单位的一致好评。
【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水陆两栖飞机水上试飞应急保障技术研究与应用
项目完成单位:中航通飞华南飞机工业有限公司
项目完成人:赵玉河、冉海霞、屈腾腾、刘 颖、鹿 杨、陈 文、高仁星、孟兆飞、赵 云、虞 磊、郭 佳、杨 敏、张学振、段茂森、王仕虎
项目概况:AG600是国家应急救援体系和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急需的重大航空装备,水上试飞是AG600性能验证、适航取证的关键环节。但是,水陆两栖飞机水上试飞面临“特情应急救援技术缺失、风险影响因素多、保障资源不足、流程规范匮乏”等四大技术瓶颈,项目基于系统工程的思想,综合运用了各种组织管理技术,首次将大型水陆两栖飞机水上试飞风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突破水上应急保障全域多维协同方法、航空器无动力上岸等关键技术,构建基于风险量化分析的预案体系和新型民机试飞联动保障系统,形成多项水上试飞保障规范和试验方法,解决水上试飞应急保障上述关键难题,填补国内水上试飞保障的空白,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陆两栖飞机水上试飞的应急保障能力。
关键技术及创新点:
1.国内首次系统形成水陆两栖飞机水上试飞应急救援流程方法,采用复杂场景预测分析、全域监控预警、多维协同应对的水上应急保障方法和多船只水上牵引、水陆牵引转换的航空器无动力上岸技术,实现“高机动性、姿态控制复杂、技术状态不成熟的航空器机组安全离机,飞行器完好拖上岸”的目标。
2.自主研发基于领结模型和标准危险源原理的风险分析技术,形成涵盖水上试飞全流程的危险源库,构建基于风险量化分析的试飞三级预案体系和基于危险源的系统化应急救援保障方案。
3.构建“情景-任务-能力”水上试飞保障需求分析模型,首创军地企民多维联动、常规与应急相结合的试飞联动保障系统,有效解决了水上试飞保障设施缺失、保障协调复杂的问题。
应用情况:项目成果直接应用于AG600水上首飞。建立的水陆两栖飞机多场景试飞应急保障技术,有效支撑AG600具备实战化灭火任务能力,服务于国家应急救援体系和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支持“平安中国”战略;应用到西锐飞机验收试飞和HO300轻型水陆两栖飞机适航取证试飞任务,助力通航产业发展;进一步巩固广东省航空应急资源的组网拉动成果,形成了各类应急保障资源一本账清单和应急保障响应系统,并通过试飞保障以练为战,促进政府和民间救援事业专业化发展;形成“立足广东,辐射全国”的科研试飞保障能力,并通过强化“试飞链长”作用,以“大飞机”品牌效应为牵引,打造AG600广东制造新名片和民机产业新赛道领跑全国,具有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面向未来智慧银行的智能识别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项目完成单位:珠海汇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项目完成人:吕楚键、郑子彬、田联房、苏秉华、张小凤、高伟斌、杜启亮、孙峥峥、魏文雷、马成浩、谢 飞、张开纲、吴嘉婧、温俊彦、李 松
项目概况:《面向未来智慧银行的智能识别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项目为新一代人工智能专项立项项目,该项目由珠海汇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牵头,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联合研发,项目实施周期为2019年1月1日至2023年5月31日,计划总投资3418.61万元。项目开发完成了人脸识别、指静脉识别、指纹识别、语音语义识别等多种生物特征识别方法,以及设计开发了基于国密标准的信息安全系统,动态加密机制,一套端到端的加密体系等等研发工作。目前该项目成果应用有银行安全防范的各个领域,全面助力银行数字化转型。
关键技术及创新点:
1.项目组采用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检测方法,通过对大量人脸图像数据进行训练和学习,提高了人脸识别的准确率和稳定性。
2.项目组采用先进的机器学习算法,实现了对客户手指静脉特征的准确识别,提高了认证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3.项目组采用先进的深度学习算法,实现了对客户语音的准确识别,提高了业务办理的便捷性和效率。
4.项目组成功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安全智能生物识别加密体系软硬件,确保了客户身份信息和业务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
5.项目组成功开发出基于生物识别的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平台和云服务管理平台,创新地在金融领域实现了智能识别的应用和推广。
应用情况:该项目的相关技术已在实际应用中应用于银行安全防范的各个领域。例如,指静脉技术已应用于汇金动码锁产品,并在华夏银行的ATM/智能柜台等多个产品中得到应用,成为国内第一个将指静脉与动态密码结合的落地产品,显著提高了银行加配钞环节的安全性。此外,携带加密芯片的双目摄像头也已应用于农业银行的多个场景,完成了与柜面系统、金库系统、统一认证平台、档案系统等多个系统的对接,销售超过万台,服务于农业银行网点、金库等身份鉴权场景。在项目周期内,实现了销售收入8583万元,累计新增利税933.53万元,申请了28件发明专利,其中8件已获授权,取得了3项软件著作权,发表了22篇论文,其中18篇被SCI/EI收录,培养了12名人才,其中2人获得博士学位,6人获得硕士学位,4人获得副高以上技术职称。
(供稿:创新珠海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