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12日,“AgMIP-wheat”国际农业模型比较与改进项目框架下的“2024未来农业技术模型改进与比较国际论坛”在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隆重举行。来自美国、德国、英国、法国、丹麦、西班牙、意大利、墨西哥、印度、巴西、澳大利亚、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亚、埃及、韩国、突尼斯、孟加拉和中国等25个国家的专家学者汇聚北京,交流最新研究成果和未来行动。重点针对全球气候变暖与极端气候事件背景下,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国际共性问题和需求,如何发挥模型的机理动态、智能精准优势,打造全球农业模型科研工作者和青年学者的合作平台。
农业模型改进与比较项目(AgMIP:Agricultural Model Intercomparison and Improvement Project)自2010年成立以来,围绕农业模型、气候变化、精准农业等方向开展研究,全球千余名科学家紧密合作,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已经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化农业科研与创新平台。
本次国际论坛由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气象系、系统模拟与软件技术实验室和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与适应高水平创新团队、中国未来研究会、中国致公党丰台区工委、智慧农场技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大会开幕式由大会主席、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气象系主任赵闯教授主持。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袁力行教授在开幕式上代表主办单位致辞,对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希望通过本次盛会,各国专家学者充分进行交流和碰撞,迸发新的思想火花,为未来全球的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论坛进行了高质量的学术交流。“AgMIP-wheat”负责人慕尼黑工业大学教授Senthold Asseng介绍了AgMIP小麦模型研究体系的整体情况。美国宇航局研究员Alexander Clark Ruane介绍了AgMIP项目的总体进展。法国农科院教授Pierre Martre介绍了小麦模型比较与改进的最新进展。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陶福禄研究员介绍了AgMIP在亚洲的研究进展。国家气候中心袁佳双副主任介绍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基本工作和最新进展。
来自国际小麦玉米改良中心、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英国洛桑试验站、德国霍恩海姆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等45所不同机构的专家就模型模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特别是对如何突破未来农业模型在极端气候事件与综合管理方面的难题各抒己见,在未来模型模拟能力的强化、与人工智能的有机融合、降低不确定性等方面达成共识。
本次论坛的召开,扩大了中国农业模型在全球的影响力,为全球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贡献了中国智慧。各国专家还交流讨论了如何通过中国、欧盟、美国等农业合作项目进一步加强AgMIP框架下的国际合作,特别是加强各国青年农业科学家的合作交流。中国农业大学希望承办AgMIP第11次全球大会。
会议期间,国内外专家访问了中国农业大学气象系,参观并考察了中国农业大学上庄实验站等基地。受中国未来研究会邀请,参观了八达岭长城、北京民俗博物馆、史家胡同博物馆等中国文化和北京特色文化代表地,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国农业大学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与适应高水平创新团队负责人杨晓光教授,中国未来研究会专业委员会主任程萍教授,中国致公党丰台区科技委副主任康世功高级工程师,中国仿真学会农业建模与仿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农业大学冯利平教授等专家出席了论坛。
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北大荒集团等国内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的专家200余人参加了会议。开幕式和首日报告开通了线上直播,观看量达25825人次。(赵锦/文 康世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