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9-20日,全球气候变化与农业碳中和青年科学家沙龙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本次沙龙由中国科协立项支持,中国未来研究会承担,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协办。43位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的优秀青年科学家围绕“全球气候变化、“气候变化与农业”和“农业碳中和”三个议题进行深度交流,展开热烈讨论。本次沙龙活动由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赵闯教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马洁华正高级工程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王旭辉研究员共同担任执行主席,北京交通大学侯天为副教授担任学术秘书。
中国农业大学赵锦副教授简要介绍了本次沙龙的主题、议题、目标和要求,马洁华工程师主持了议题一“全球气候变化”。北京师范大学周沙研究员围绕“全球径流增加是气候变化还是陆面变化的主导”这一目前争议较大的问题,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植被-大气相互作用对全球径流影响》。北京大学俞妍研究员在介绍了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干旱、野火、沙尘等复合事件的交织关系的背景下,提出利用野火天气指数进行火灾风险预警的思考。复旦大学袁嘉灿研究员聚焦高空间异质性影响下的全球气候变化评估,从达到零排放的时间线、碳排放社会成本估算等方面分析了气候变化在不同区域和生态系统中的表现差异。
议题二“气候变化与农业”由中国农业大学王靖教授主持。中国农业大学赵闯教授首先以《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的影响机制及模拟研究》为题,深入解析了气温升高、降水模式变化等对水稻、玉米、小麦、大豆等主要农作物产量的影响与替代种植、粮食结构调整等应对方案。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雒文涛副研究员就极端干旱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机制进行了介绍,对草原极端干旱事件的响应机制进行了中美的差异性对比,提出应对方案。中国海洋大学刘阳教授重点探讨了气候变化对海洋鱼类资源、生态系统和渔业生产的深远影响及其机制。
议题三“农业碳中和”由北京大学王旭辉研究员主持。他首先探讨了中国农业温室气体收支的现状与挑战,强调了中国在农业减排方面的责任和压力。南京农业大学江瑜教授介绍了稻田碳排放及减排策略,提出了从水田管理角度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具体措施。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柏兆海研究员通过分析食物系统碳排放强度变化及其驱动因素,为未来减排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与会青年科学家发言踊跃,围绕议题和自己的研究领域,交流研究成果,提出各自的观点。与会青年科学家一致认为,农业是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领域,提升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是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他们提出全球气候变化与农业碳中和的定量研究是当前的科学前沿,尽管气候变化与农业碳排放的互馈机制仍存在不足,就开展融合气候、农业、碳循环等多领域构建“全球变化与农业碳中和大模型”达成共识,并提出了从国家层面加强政策引导,建立跨学科、多领域、区域间合作的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和共享平台的建议。
中国农业大学杨晓光教授对此次沙龙的学术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希望以此次沙龙为契机,青年科学家们能够持续合作,共同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农业碳中和贡献力量。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程萍对议题做了准确点评。
会后,青年科学家们赴中国农业大学上庄实验站进行实地考察并座谈。
本次沙龙直播上线人数约4.8万人,同时在线最高人数1300余人,在相关学术领域产生了很好的学术影响。(文:赵锦、程萍图:康世功、徐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