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重塑职场规则的今天,如何在效率与人性、竞争与共情之间找到平衡?杨菲用十几年的连续创业实践给出了答案,她以独特的“柔韧型领导力”跨越技术浪潮与人性挑战,成为职场生存智慧的标杆人物。近日,杨菲面向员工系统分享了她对职场生存的深度思考——这不仅是一位女性创业者的经验总结,更是AI时代职场人的进阶指南。
用“跨界思维”锻造底层能力
杨菲的职场智慧,始于学生时代的“非典型积累”。中学时期,她既是跳高冠军,也是科幻杂志的狂热读者;大学时期同时沉迷音乐与文学。“这些看似无关的经历,构建了我多维度的认知框架。”她回忆道,“跳高教会我如何设定目标并精准发力,科幻小说让我对技术变革保持敏感,而音乐则训练了情绪感知力。”
这种跨界思维在职场初期便显露出价值。2013年加入测测创业团队时,杨菲身兼多重角色。面对创业初期的困难和挑战,她善于转换思维尝试多种解决途径,成功的联合搭档测测创始人任永亮先生以及其他伙伴渡过了测测的初创阶段。她在分享中说道:“职场新人不必急于‘专业化’。多元兴趣能培养跨界视角,而视角差异往往能发现别人忽略的机会。”
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
创业初期的测测团队因用户的留存,用户口碑,服务效率等问题面临诸多挑战。彼时,杨菲白天与用户、投资人见面,晚上分析产品数据,连续几个月夜以继日的进行工作。当被问及如何保持韧性时,她给出了三个关键词:
1.目标拆解:把具体目标拆解为可执行步骤,焦虑感会转化为行动力。
2.情绪隔离:设立“理性时间”与“感性时间”。前者处理事务理性分析,后者通过运动或音乐释放压力。
3.正向反馈:每周记录三个“小胜利” ,比如优化了一个按钮交互,这种累积成就感能抵御长期不确定性。
这种结构化抗压方式,让团队在危机中完成关键跃迁:2016年测测用户突破500万,获得首轮千万级融资。正如她所说:“逆商不是硬扛,而是建立应对不确定性的‘心理算法’——输入问题,输出行动,中间用理性框架过滤情绪噪声。”
终身学习即终身成长
面对AI浪潮对传统岗位的冲击,很多伙伴会有对于岗位的前途和未来产生了迷茫,也对于职场生存有了一些焦虑。杨菲根据自己十多年来的创业和学习经验分享道:职场就像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想要跑得稳、跑得远,关键在于找到自己的节奏和平衡点。
对于刚入行的伙伴,她建议:“第一,深耕专业,但别让专业困住视野。行业知识是地基,但也要关注跨领域趋势——比如AI如何改变你的岗位,新政策对行业的影响。每天花30分钟读专业报告,再用15分钟浏览跨界资讯,这种学习法能让你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第二,把“自我更新”当习惯。推荐大家读《终身成长》,书中强调的成长型思维,能帮助我们把挑战视为进化机会而非威胁。第三,给生活留白。工作再忙,也要守护自己的兴趣——无论是健身、画画还是养绿植,这些看似“无用”的爱好,其实是情绪的减压阀。第四,沟通不是技巧,而是认知升级。试着在开会时先倾听再发言,职场不是考场,没有标准答案,但持续进化的人永远能拿到加分项。”
目前,因为学习原因,她经常往返于中美两地,对中美创业环境有着深刻且独到的见解。她指出跨文化生存即在“紧”与“松”之间找到节奏,常年穿梭于中美两地的杨菲,总结出差异化职场生存策略: 1.关注自身心理 2.记住首要原则 3.态度决定生活。对于“躺平”和“摆烂”,她说:我认为这是时代给的选择权——你可以选择45度人生,但请确保这个姿势是你主动选择的,而非被压力逼出的妥协。就像冲浪,有人追求浪尖的刺激,有人享受随波逐流的惬意,但真正的自由,是清楚知道此刻的选择未来会不会后悔。
杨菲在硅谷和前 Kaggle创始人/CEO, 现AIX Ventures投资合伙人Anthony合影
“职场是一场无限的学习游戏。”她总结道,“真正的胜利,是不断突破自我认知边界,在成就目标的过程中实现终身成长。”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