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施方案》实施两年来,人工智能通识课正加速融入基础教育体系。北京市明确规定每学年AI课程不少于8课时,政策东风下,以"作品创造"为核心的AI教育新模式崭露头角。
破解教育痛点:从技术炫技到思维培养
伴鱼智学负责人陈现麟指出:"当前AI教育普遍存在重工具操作、轻思维培养的断层。"该产品以三大创新破局:
1. 名师智慧数字化
整合前字节跳动产品技术创始合伙人黄河、教育部国培专家海明阔等顶尖师资教学逻辑,打造国内首个新课标理解准确率达98.5%的AI私教;
2. 10次课掌握AI最新能力
学生通过10次课的学习,掌握从对AI提问,到利用AI制作歌曲、绘本、视频,在创作中逐步熟悉、应用AI核心能力;
3. 跨学科融合实践
"AI唐诗创作"融合文学思维,"数理推演训练"衔接逻辑推理,打破技术学习与学科应用的壁垒。
温度赋能:精准响应每一处学习需求
"真正的教育是点燃思考的火种,而非填充标准答案。"首席教研专家海明阔强调。当系统识别到学生知识盲区,AI自动推送分层训练方案,并对孩子所提问题进行多维度的解答。这种"引导式响应"使学习效率提升15%,让内蒙古草原学生与北京孩子共享同质教学资源。
普惠实践:百元打破AI教育门槛
对比市场动辄4000元的年课,伴鱼智学推出百元基础套餐(含AI通识课+全科辅导平台),通过APP实现"学-练-用-评"闭环:
实时圈选答疑:3秒响应学习卡点
沉浸创作工坊:10天掌握绘画/作曲/动画等技能
跨学科应用:从文学创作到数理建模无缝衔接
印证了技术普惠的本质:"当AI成为随时待命的导师,教育资源的时空壁垒正在消融。"
生命之光:科技照亮特殊教育角落
在河北某特教学校,失语学生小宇通过AI语音合成完成人生首次"演讲";内蒙古牧区的孩子用AI创作出"牧羊三部曲"动画。这些微光印证着教育技术的终极价值:"科技的温暖不在于算法精密,而在于能否唤醒每个沉睡的潜能。"
"人工智能教育应成为创造力的催化剂。"伴鱼智学负责人陈现麟表示,"伴鱼'作品导向'的设计,将技术转化为创造力载体,这与新课标'做中学'理念深度契合,为AI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国方案。"当草原的风掠过AI创作的动画屏幕,当特教教室响起合成语音的演讲,我们看见:技术最动人的模样,是让每个不被看见的生命都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