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困境下,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谭余庆研究员深耕中药肿瘤药理研究30余年,从中医药宝库中挖掘智慧,首次提出了“多模态药物”的概念,多模态药物研究是中医药突破人类重大疾病治疗的关键,是一种创新型的药物概念,它为重大疾病治疗带来新曙光,将会在抗击重大疾病的医学战场上发挥重要作用。
科研征程铸华章 杏林耕耘结硕果
1960年出生的谭余庆,其科研之路始于战火前线的磨砺。从广西边防部队的侦察兵、卫生员,到303医院的药师,战场与病房让他目睹了疾病最狰狞的面目。这份对生命痛点的深刻感知,推动他转身投入中药研究。
上世纪90年代,中药药理研究面临重大瓶颈:传统实验将药液直接作用于细胞,结果常如“镜花水月”,难辨真伪。谭余庆的导师姜廷良研究员带领团队开创“含药血清制备法”——让动物成为“活体反应釜”,使药物经代谢后以血清形式呈现真实药理活性。作为团队核心成员之一,谭余庆亲历了这场方法论革命。这项创新研究不仅破解了体外评价的困局,更在传统经验与现代药理学间架起坚实桥梁。
军人的果敢与科学家的严谨,在谭余庆身上熔铸成独特的研究风格。2021年,他带领团队迎来成果爆发:他参与研发的创新药物如抗抑郁新药“解郁除烦胶囊”、痛风治疗药“虎贞清风胶囊”、抗ED药物“枸橼酸爱地那非片” 获批上市,据说占当年全国获批上市创新药物的15%。
在抗病毒领域,如“小儿香薷颗粒”、“小儿银连抗病毒颗粒”已获临床研究备案批文,“百蕊提取物颗粒”、“双花蒲地片”正在申请临床研究备案批文,这些研究项目构建起覆盖不同人群的防治体系。面对全球HPV感染女性的治疗困境,团队聚焦青蒿挥发油抗病毒特性深度开发,突破剂型等关键技术难题,中试数据显示对高危型HPV病毒清除率效果显著,即将进入临床申报阶段。针对肺结节过度手术化、病毒性肺炎缺乏特效药的临床痛点,创新性研发便携式芾青松雾化制剂,已进入实质性研究阶段。从HPV防治到肺结节雾化治疗,他的团队以“把中医外治智慧装进口袋”的巧思,让实验室成果疾步奔向患者床头。
多模态药启新程 祛病除疴谱新篇
现如今,虽然医学已经非常发达,但重大疾病治疗手段有限,效果难有突破性进展。以肝癌为例,其发病因素复杂,病因多样且呈多因素、多步骤过程,病理类型多样,生物学行为和治疗反应各不相同,还存在发病机制复杂、诊断困难、治疗手段复杂和预后差等难题。目前临床药物和手段难以从根本上达到治疗目的。
在此背景下,谭余庆从中医药中获得灵感,现代西医重“病”,而中医却重“证”,二者相辅相成,在临床研究中,应当顺应中医药自身特点,重视其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角色地位。于是,他首次提出了多模态药物,“多模态药物的研究是中医药突破人类重大疾病治疗的关键,它是一种创新型的药物概念。”谭余庆说。它从产生重大疾病的原因或重大疾病产生的综合症出发,将多种治疗模式整合到一起,或将多个药物分子组合在一起形成的组合药物,或是新的药物递送系统。
那么,什么是多模态药物?根据谭余庆对其的定义,多模态药物是以中医组方原理为指导,以君臣佐使理论为核心;是一种能够治疗复杂病因病机重大疾病并可体现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假说的化学组成成分和含量清楚的多成分中药;多模态药物可根据制剂需要选定特定给药途径,是一种新型的临床应用中药新药。
多模态药物化学组成成分来自单味中药或中药复方,并在此基础上调整化学组成成分的含量及配比,使新组成的化学成分组合体具有更强的药效学作用,能够更有效地治疗重大疾病及其综合症;多模态药物各化学组成成分通过多途径、多靶点、多因素等手段阻断或对抗疾病的发展,或者诱导体内多个有利要素成分,达到治疗该疾病或者显著降低该疾病诱导的高死亡率,是一种多效性、高效性的药物成分群。例如在癌症治疗中,一个多模态药物可能同时具有疾病诊断、靶向治疗等多种功能,既能靶向癌细胞,又能在到达癌细胞后,通过成像组件帮助医生观察药物在患者体内的位置,还同时具备可释放治疗药物的药物递送系统。
谭余庆表示,多模态药物也可以同时具有靶向多个目标病灶或靶细胞的功能,还能在到达目标细胞后通过成像组件帮助医生观察药物在体内的运输过程和到达部位,并且还包含可以定向释放治疗药物,从而辅助疾病诊断、靶向治疗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药物成分群。
在研究开发多模态药物过程中,从中药里提取有效单体化合物是重要环节。单体化合物通常具有更明确的靶向性和选择性,能更精准地作用于疾病相关的生物分子,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害。许多中药单体化合物在抗肿瘤方面显示出巨大潜力,如雷公藤内酯酮具有免疫抑制和抗肿瘤的生物活性,可用于治疗某些类型的癌症。
牛黄作为我国传统名贵中药,药理作用强烈且应用广泛,是现实版的多模态药物。谭余庆团队对牛黄成分进行了全面解释,已完成“组合牛黄”的大部分临床前研究,这是多模态药物研究的有效实践。
2024年12月12日至13日,香山科学会议第769次学术讨论会“中医药突破人类重大疾病治疗的新认识”在北京香山饭店举行。谭余庆研究员就“中医药突破人类重大疾病治疗的新认识—多模态药物是中医药突破人类重大疾病治疗的关键”议题作了主题评述报告。
他指出,重大疾病包括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精神类疾病、感染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等,具有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发病率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庭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且医治花费巨大。他面对数据直言:“中国每年新发癌症500万例,心脑血管疾病致死400万人——现有治疗远未触及根本!”而且目前临床治疗重大疾病手段有限,效果不佳。化学药物大多通过单一途径、单一靶点、单一模式用药,不能从根本上达到治疗重大疾病的目的。中药研发模式有待进一步借鉴中医学“以证统病”、“辨证论治”、“整体观念”等特征,从“证候”角度切入,遵循中医理论“以证统病”,开发“多模态药物”可以实现多病种共同治疗目的,对重大疾病治疗起重要作用,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砥砺前行谋新篇,展望未来助健康。对于未来,谭余庆有着清晰的规划,他将不遗余力地推进多模态药物的注册政策修改,推动中药饮片质量标准化和质量等级分级,还将对已上市流通药物进行多模态药物筛选,编撰多模态药物理论与实践学术专著,推动构建重大疾病多模态药物评价技术体系,他希望后续能真正开发出具有颠覆性影响的多模态药物,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如今,谭余庆虽年逾花甲,却仍觉自己如同科研道路上的学徒。每当指导学生时,他总会以先生们皓首穷经的身影为镜:姜老师九十岁仍在解析古籍中的药理密码,屠老师耄耋之年依然坚守实验室,这些画面早已成为他传承的精神火种,如明灯照耀他的前路。对此,谭余庆感怀地说,“比起先生们用一生丈量的科研长路,我的65岁不过是新的起点。我的探索才刚刚开始。”
现在,谭余庆在中医药科研道路上砥砺前行,从战地药箱到国家实验室,他始终在破解同一道命题:如何让中医药的古老智慧,化为刺向重大疾病的利刃。那就是以多模态药物为利刃,斩开重大疾病治疗的重重迷雾。多模态药物创新不仅是一次技术跃迁,更是中医整体观在现代科学语境下的磅礴重生。
谭余庆的探索研究不仅为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开辟了新路径,更为人类健康事业带来了新的希望。在未来的征程中,相信他将继续秉持初心,在科研道路上不断攀登新的高峰,让中华文明的瑰宝中医药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人类对抗病魔的战场上,正传来中医药进军重大疾病深水区的号角。 (文/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