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纳米医学是当代生命科学与工程技术的交响乐章,那么肖泽宇教授便是这场跨界演奏中独具匠心的指挥家。
在纳米医学这一前沿领域,作为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及上海市高层次人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肖泽宇教授以其卓越的科研成就和独特的育人理念,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从初次接触纳米领域的懵懂,到在国内外科研舞台上绽放光彩;从实验室里的潜心钻研,到课堂上的谆谆教诲,她用行动诠释着科学家的执着追求与奉献精神,为纳米医学领域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结缘纳米医学 开拓科研之路
肖泽宇在北大医学院本科就读期间,便与纳米领域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作为本科生的她,经常聆听各种前沿讲座,对新兴的纳米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些关于量子点荧光、碳纳米管结构的前沿讲座,像投入静湖的石子,在她心中漾开层层涟漪。在她看来,“纳米尺度下的物质仿佛拥有魔法,能让传统医学的困境迎刃而解”。这一初步概念在她心中埋下了探索的种子。
本科毕业时,凭借优异的成绩,肖泽宇获得了保送资格。出于对纳米领域的热爱和对科研的追求,她毅然选择进入国内纳米领域顶尖的实验室——白春礼院士的实验室,开启了自己的科研之旅。可以说,在这里,肖泽宇正式踏入了纳米医学的大门,开始系统地学习和研究,为日后的科研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中科院的岁月,是肖泽宇科研成长的关键期。白春礼院士的实验室汇聚了众多海外归国精英,形成涵盖生物、催化、表面、物理、材料等多方向的纳米研究组,展现出学科的广阔前景。肖泽宇所在的团队是导师方晓红研究员带领的纳米生物组。在这个大平台上,她既能深入导师指导下的课题研究,又能通过频繁的学术交流,及时了解其他小组的进展,极大地拓宽了学术视野。这种深度与广度兼备的环境,使她既能专注自身领域,又能把握纳米学科的整体脉络。
此外,实验室浓厚的协作氛围也令肖泽宇印象深刻。团队成员团结互助,在攻坚克难中建立了深厚情谊。导师方晓红研究员作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国家高层次人才,在高灵敏度的生物医学分析新方法、肿瘤标志物的发现和诊疗新方法、细胞信号转导相关蛋白的活细胞单分子研究中建树颇丰,其严谨治学、坚韧乐观的科研品质也深深影响了肖泽宇;白春礼院士是我国知名化学家和纳米科技专家,他身兼中科院院长重任,但在学生答辩、开题等关键节点,总能给予高屋建瓴的指导;这种全方位的培养,助力在科研道路上稳步积累。
值得一提的是,在博士期间,肖泽宇获得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谭蔚泓院士实验室交流的机会。谭院士在核酸适体领域造诣深厚,并致力于推动该技术在国内的发展。这段经历深刻影响了肖泽宇的科研路径。
谭蔚泓院士的指导融合了中西方教育精髓。他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探索空间,鼓励个性表达和创新思维,允许学生平等讨论研究方向;同时,在学生需要时,又能如良师般提供关怀与方向性指导。在这种张弛有度的环境中,肖泽宇的科研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学会了独立思考并勇于尝试新思路。谭院士勇于开拓、执行力超强的特质也深深感染了肖泽宇,敢于挑战传统,涉足“不可能”领域,这种精神激励着她不断突破自我。正是在这里,她开始涉足纳米药物递送研究,开辟了新的科研方向。
凭借博士阶段的突出成果,肖泽宇在申请博士后时获得多个国际顶尖学府的青睐,最终她选择加入在药物递送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的麻省理工学院Robert Langer院士实验室。麻省理工的经历重塑了肖泽宇对科研本质的理解。与顶尖科研者共事,使她清晰认识到科学研究的巅峰水准与发展边界,促使她不断寻找自身研究特色,追求卓越。更重要的是,她深刻领悟到,科学研究的终极价值在于解决实际问题,必须从临床需求出发,推动成果落地应用。
而导师从艰难起步到最终成功的经历,也让肖泽宇深刻体会到科研道路上面对挫折时,坚定信念与持之以恒的重要性,这成为了她日后应对挑战的精神支柱,为她的科研旅程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多年在海外的学习和科研,肖泽宇深切体会到国内外环境的差异。国外更青睐具有原始创新性的项目,企业与资本乐于为潜力投入资源;而国内企业则往往偏好技术相对成熟、风险可控、短期可见回报的项目,对完全创新但盈利前景不明朗的成果投资意愿较低。
面对挑战,肖泽宇和团队并未却步。回国后,他们选择了一个国际上相对空白且极具挑战性的活体拉曼纳米医学领域。研究初期困难重重:创新性成果投稿屡遭质疑,技术瓶颈层出不穷。团队始终保持积极心态,迎难而上。
为赢得认可,他们精益求精,将研究做到极致。面对技术难题,积极寻求跨领域合作,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逐一攻克难关。凭借不懈努力与点滴积累,研究成果最终发表在国际顶级权威杂志Nature Biotechnology,获得国际广泛认可,为转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倾情教书育人 点燃未来希望
她是科研学者,亦是高校教师。在教学方面,肖泽宇有着自己独特的理念和方法,她认为教育的核心并非单纯的知识传授,更在于点燃学生的内驱力,激发其对学习与探索的真正热爱,使之成为主动的求知者。
肖泽宇善于发掘每位学生的特长与优势,她从不进行横向比较,而是以欣赏的眼光鼓励其发挥所长。课堂上尊重与认可的氛围极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她甚至常向学生“请教”,让学生在帮助老师的过程中锻炼能力,感受自身价值。
为了培养团队创造力,肖泽宇在布置课题时,她注重指明方向而非规定细节,赋予学生“课题负责人”的自主权,鼓励其独立思考与探索。当学生求助,她要求其带着初步思考和多个解决方案前来,将“问答题”转化为“选择题”,再结合经验给予指导,有效培养了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此外,为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她引导学生认识彼此优势,鼓励困难时互助。同时,着力避免团队内部恶性竞争,着力构建和谐、积极、协作的团队文化,让学生在良性互动中共同成长。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回顾自己的科研和教学历程,肖泽宇怀着深刻的感慨。她认为人首先要专注当下,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与其迷茫未来,不如脚踏实地做好眼前每一项工作。唯有扎实积累,方能把握机遇。其次,热爱驱动,在竞争激烈、压力巨大的科研与教学环境中,唯有发自内心的热爱,才能找到乐趣、保持热情、克服万难、坚定前行。
展望未来,步履不息。在科研方面,肖泽宇计划沿已发现的新规律,拓展研究广度,探索更多拉曼纳米材料的诊疗医学应用;着力解决拉曼影像在速度、深度等方面的瓶颈;并探索人工智能与拉曼纳米医学融合;最终推动成果实现临床转化,惠及患者。
在教学方面,肖泽宇她矢志成为优秀教师,培养更多杰出人才。希望通过引导,助力学生成长为有温度、有深度的科研工作者,为纳米医学注入新活力,吸引更多人投身这一充满挑战与希望的领域,共同推动学科发展。
“我自平步上青云,扶摇直上九万里”。 肖泽宇教授在纳米医学科研与育人道路上的历程,诠释了奋斗与奉献的真谛。她的故事为同行提供了宝贵借鉴,也向公众展现了优秀科研教育者的风采。她知道,在纳米医学这片星辰大海中,她既是追光者,也是点灯人——用科研的火种照亮未知的海域,以育人的匠心培育下一代远航者。相信在肖泽宇的引领下,纳米医学领域必将迎来更广阔的未来,培育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文/张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