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集成电路领域,工艺兼容性往往决定着技术产业化的成败。研究团队创造性地将自整流忆阻器与现有CMOS工艺深度融合,开辟了两条产业化路径:在《应用物理快报》发表的工作中,团队开发的Pt/HfO2/WO3-x/TiN结构SRM与CMOS后道工艺完美兼容,其10nm厚HfO2绝缘层可直接在晶体管制造阶段集成;而在《物理评论应用》报道的Pt/WO3/WO3-x/TiN器件则专为中道工艺优化,利用标准互连工艺中的钨栓塞氧化技术,实现了180.3Gb的超高密度集成。"这就像为现有产线装上了'即插即用'的智能加速器,"团队负责人张亦舒解释道,"我们不需要重建生产线,就能让传统芯片获得类脑计算能力。"
材料的选择决定了技术的天花板。研究团队独辟蹊径,采用CMOS工艺中常见的钨氧化物(WO₃)和铪氧化物(HfO₂)作为核心材料,通过精确调控氧空位浓度和界面能带结构,首次实现了整流比超过10⁸、非线性度达10⁵的自整流忆阻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团队开发的快速热退火工艺能在150℃低温下修复氧空位,这一温度远低于后道金属化工艺的耐热极限,确保了与传统CMOS流程的无缝衔接。"就像在沙漠中寻找绿洲,我们发现了氧化物界面缺陷的'黄金比例'。"论文第一作者张国滨表示。通过将HfO₂中的氧空位浓度从61.35%精准调控至18.11%,团队既抑制了漏电流,又保留了动态可调性,为超大规模阵列集成扫清了障碍。
这种工艺兼容性带来的产业化优势正在快速显现。在某芯片代工厂的试产线上,团队研发的SRM器件已成功通过55nm CMOS工艺验证,良品率达到99.3%。"传统忆阻器需要额外增加5-7道光罩,而我们的技术只需1-2道,"团队工艺专家透露,"这直接降低了80%的生产成本。"更令人振奋的是,团队开发的SRM单元面积已缩小至4F²(F为特征尺寸),理论上可在1平方厘米芯片上集成超过1万亿个突触,为存算一体芯片的大规模量产铺平了道路。
技术的价值在于应用。在自动驾驶领域,团队基于SRM的32×32交叉阵列构建了硬件神经网络,对复杂攻击场景(如RGB遮挡)的识别准确率达84.25%,与软件模型误差仅0.09%。"这相当于给自动驾驶系统装上了'防弹衣',"客户评价道,"即使在传感器被干扰的情况下,芯片仍能保持稳定判断。"而在网络安全方面,NiO掺杂WO3/ZnO动态忆阻器阵列展现出惊人的实时处理能力,单芯片每秒可分析超过100万条网络数据流,功耗却不足传统服务器的千分之一。
这些突破的背后,是团队对基础科学的持续深耕。通过原位透射电镜观察,研究人员首次捕捉到氧空位在电场作用下的动态迁移过程,揭示了界面势垒对整流特性的调控机制。"我们不仅知道'怎么做',更明白'为什么能这么做',"张亦舒强调,"这才是中国芯片技术自主可控的根本。"这种从材料机理到工艺优化的全链条创新,使得团队在《应用物理快报》发表的工作被选为"编辑推荐论文",并获得行业权威媒体《科学之光》的专题报道。
在全球忆阻器竞赛中,浙大团队正从“材料创新”迈向“标准制定”。团队的自整流技术使阵列规模突破25.4Tb,较国际同类提升三个数量级。更关键的是,所有材料均符合半导体行业的环保标准,避免了新兴存储器常面临的污染风险。“浙大方案不仅性能领先,更是绿色制造的典范,"IMEC(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专家在行业峰会上评价道。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这支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团队用四年时间走通了自整流忆阻器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正如团队博士生王字健所说:"我们不做'纸上芯片',每个数据都经得起产线验证。"在浙江省集成电路创新中心的洁净室内,首款基于SRM的存算一体芯片已进入流片倒计时,预计年内实现小批量生产。这场由中国人引领的"后摩尔时代"芯片革命,正在改写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