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主办,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中国邮电器材集团有限公司、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工智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信息标准化协会人工智能技术与标准推进委员会承办的2025人工智能产业及赋能新型工业化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领导、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领导以及各行业头部企业代表共500余人齐聚一堂,重磅发布了“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2025年人工智能二十大先锋案例”,华为云商专车『华能伊敏露天矿无人驾驶项目』喜获殊荣。
据悉,此次先锋案例评选由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AIIA)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宣传中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共同组织开展,从6月开始面向全球产学研各界征集人工智能技术在30+行业的创新应用,甄选一批具有技术前瞻性、实践先进性和行业标杆性的“AI+”优秀实践,以期深入贯彻“人工智能+”行动,更好地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及产业发展,华为云商专车『华能伊敏露天矿无人驾驶项目』充分展示了商专车无人驾驶技术从研发到应用的完整链条和协同创新成果,经过长达3个月的材料申报、终审答辩和专家评审等层层考核后,最终在技术突破、模式创新、应用实效和可复制性等方面以巨大优势脱颖而出,成功突围507个申报案例,当选“二十大先锋案例”。
华能伊敏露天矿地处高寒地区,冬季寒冷漫长,最低温达-40℃,高寒、雨雪、软岩等恶劣工况对无人驾驶方案中的机械设备稳定性、无人驾驶感知及规控能力带来巨大挑战,依托华为在云计算、人工智能、5G 通信、数字能源等领域的技术优势,华为云商专车无人驾驶方案打造了“聪明的车”与“智能的云”,通过5G-A技术通信协同,实现无人矿卡高效作业、安全可靠、适应性强的产品特性,创新式构建了“车-网-云”协同无人驾驶运输作业系统,有效解决极端环境带来的安全隐患大、运营成本高、生产效率低等业务痛点。
技术创新:打造多项行业第一 助力产业智能升级
在车端,华为云商专车联合车企伙伴,通过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摄像头等传感器无盲区布局及协同作业,结合全景融合感知AI算法,可以对50米外、直径30厘米障碍物的完成360°全方位的识别,在大风、团雾、雪地、沙尘等恶劣天气及夜间低照度条件下,可以实现40米可见度的精准感知;同时车端的精准控制算法,实现全场景路况自适应,满足窄平台一次性掉头、大曲率转弯、厘米级的精准停靠、颠簸路面主动降速、车辙均衡碾压等作业要求;高性能车规级部件及传感器和高寒环境的车端无人驾驶算法,实现业界领先的雪地沙尘环境下挡墙边界和高度等目标精准检测及矿区复杂环境下RTK弱依赖的高精定位,做到精准停靠换电位自动换电、剥离装载车铲精准对位、安全巡航和坑洼降速。
在云端,华为云商专车无人驾驶方案的大规模车辆智能调度及辅助车辆协同作业,基于多智能体路径规划算法(MAPF)的多车路径协同规划,减少路径冲突及降速停车;车辆池化调度达到车铲资源的动态最优配置,实现多编组整体效率最优,根据生产任务和资源,可支持高效灵活调度300辆以上无人驾驶矿卡常态化作业;业界领先的作业路线与作业位更新能力,可以实现众包作业面分钟级自动刷新,行业首创的装排土作业点位自动更新能力,支撑车辆装排土精准停靠,在狭小及不规则排土场高效作业;车辆状态可视可管,故障快速恢复,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碰撞保护、挡墙抵靠保护、车辆俯仰和侧倾保护等多种防护措施保证无人驾驶作业的安全可靠;超视距路径引导,实现全局多车协同路径规划,达到多层安全防护。
应用实效:推动行业高质发展 树立转型创新典范
当前,华能伊敏露天矿百台无人电动矿卡综合运输效能达人工120%,减少碳排放4.8万吨/年,无人驾驶连续稳定运行35万公里,有效作业长达21-22h/天,是全球首个5G-A露天矿、全球首个极寒地区电动无人矿卡集群、全球首例5G+取消驾驶室无人驾驶常态标杆,创下百台无人驾驶电动矿卡领域全球最大吨位、最快运行速度、最低运行温度(-40℃)3项记录,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24年11月荣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打造了全球首个高寒地区露天矿全链条智能化生产样板,以“技术可复制、模式可推广、生态可持续”的实践成果,为矿山行业智能化转型树立了标杆典范,对促进行业科技进步及国民经济建设具有重大作用。
作为国家战略性基础产业,矿山行业的健康发展对经济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意义,当前正积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向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转型,推动矿山全产业链深刻变革,以提升行业自身的安全性和效率,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未来,华为云商专车也将继续在云计算、人工智能、5G通信、数字能源等领域深耕,持续向全国重点矿区推广“伊敏经验”,与合作伙伴携手推动行业“安全、高效、低碳”转型进程,为中国能源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增长引擎。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