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本次特邀解读专家张磊先生)
“这些数字背后反映的是教育供需关系的深刻变革,”张磊指出,“关键是要把握技术赋能教育的本质逻辑,避免陷入为技术而技术的误区。”在他看来,这场技术创新驱动的教育变革,既带来了效率提升的新机遇,也面临着诸多待解的挑战。
教育大模型的快速迭代是当前最显著的技术突破。据行业数据显示,目前头部企业一些AI批改系统准确率已达到98%,使用后教学效率有很大提升。张磊指出:“这种技术进步不仅体现在批改速度上,更重要的是能够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深度分析。”他带领团队研发的“基于多维数据采集的跨模态学习行为分析方法”正是这一领域的代表性成果,该系统通过捕捉学生的微表情、笔迹压力等多维度数据,能够精准识别学习障碍点,该技术成果也荣获2023年度全球创新贡献奖教育行业智能化应用创新成果奖。
多模态交互技术的成熟应用正在重塑教学场景。张磊团队还开发了“AR与VR融合教育体验平台”,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可视化的三维模型,使学生的理解效率得到极大提升。“技术不应该只是锦上添花,而是要解决实际教学中的痛点。”张磊如是说。在他的规划中,未来还将进一步拓展触觉反馈等技术,打造更为沉浸式的学习体验。
然而,技术创新带来的行业变革并非一帆风顺。张磊坦言,目前智慧教培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马太效应”:头部教育机构已经构建起完整的AI教研全链条,而中小型机构的智能化渗透率仍不足三分之一。这种差距主要源于技术投入门槛和人才储备的差异。“技术普惠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张磊表示,他正通过开放部分技术模块和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帮助中小机构实现渐进式转型。
在分析行业发展趋势时,张磊认为效率提升、个性化学习和教育公平是三大核心优势。AI备课系统能为教师节省近半的时间,纳米级知识图谱可以实现精准的学情诊断,而云端技术的普及则让优质教育资源得以覆盖偏远地区。但与此同时,数据安全与伦理问题、教师对新技术的适应性不足,以及产品同质化现象也制约着行业的健康发展。
面对这些挑战,张磊也提出了系统性的应对策略。在技术创新方面,他主张研发垂直领域的专用教育大模型,而非简单微调通用模型。目前,他正带领团队开发“数理思维推理引擎”,该技术能够将学生的错误追溯到教材的具体章节,实现更精准的学情分析。在行业协作层面,作为未来智慧与技术协会的客座教授,张磊积极参与制定智慧教育相关标准,推动建立健全行业技术伦理体系。
“教研+运营+技术”三位一体的模式是张磊实践行业创新的核心理念。这种模式在其合作机构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学员续课率有很大提升,教师对技术的接受度也很高。“技术必须服务于教育本质。”张磊强调,“智慧教培的终点不是取代教师,而是通过‘有温度的效率’来提升教育质量。”
关于未来,张磊预测未来五年将是AI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关键期。他特别关注“人机协同”模式的发展,认为这将成为主流趋势。在这个过程中,保持教育的人文关怀至关重要。“再先进的技术,也替代不了教师的眼神交流和情感传递。”张磊说,“我们的使命是用技术放大教育的温度,而不是让教育变得冰冷。”
作为行业变革的亲历者和推动者,张磊对智慧教培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但也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在他看来,技术创新只有与教育规律深度融合,才能真正发挥价值。这种理念也体现在他的每一项研发成果中,都始终坚持“以教育为本,以技术为用”的原则。在智慧教培的新时代,这种平衡或许正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作者:孟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