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我们这一辈人挖不动了,大家还吃得起藕吗?”在抖音账号@洪湖颜姐莲藕特产店 的置顶短视频中,60岁的颜姐身穿连体橡胶服,满身泥巴。她的眼神越过镜头,扫视一眼望不到边的藕塘,脸上的微笑掩盖不了语气中的担忧。
13岁开始帮父母挖藕到如今,颜姐右腿膝关节落下病根,长时间下蹲就难起来,腰也弓不了。关节炎、颈椎病、风湿、双手发麻——这是一辈子浸在淤泥里“刨食”在她身上留下的印记。
相比病痛,习惯了依藕而生的洪湖人更担心后继无人。“现在挖藕师傅都是50后、60后,没有年轻人愿意干。”洪湖有几十万亩藕塘,再无年轻血液进入,来日几十万亩藕都将烂在湖底,颜姐想到这就一阵心痛。
转机出现在2019年。儿子小陈从北京一所音乐学院毕业归来,随手掏出手机拍了一条展示挖藕过程的视频上传到抖音,瞬间火了。他趁热打铁,用母亲的名字在抖音电商开了一家洪湖莲藕专卖店,又开通了第一个卖莲藕的直播间。
从一天20多单到日均销量1万多斤,从市场零售到全国包邮,如今,颜姐的抖音账号拥有24万粉丝,收获近百万点赞。曾因父母衣服上满是泥巴而“不好意思”、不让他们去学校接送的男孩小陈,也习惯了用短视频和直播骄傲地向所有人展示挖藕人的日常,不仅将自家藕塘从十几亩扩展到800亩,也间接改变了洪湖莲藕产业的格局。
更多变化也在发生:高压水枪让工人日产量从一两百斤提升到五六百斤、日薪从200元涨到600元,“比在外面打工赚得还多”,更多洪湖青年选择回到家乡当“泥腿子”。那个曾经让颜姐忧心忡忡的问题,正在被一代年轻人用新的方式化解。
颜姐担忧挖藕“后继无人”,人们将吃不起洪湖藕
“挖一条有一条的收获”
“秋冬吃藕,来年不丑。”
“男子三日不离酒,女子三日不离藕。”
“长江的鱼,洪湖的藕,才子佳人吃了不想走。”
颜姐的短视频常常以这些洪湖人耳熟能详的俗语开场。洪湖人对藕的喜爱近乎偏执,每周三顿莲藕排骨汤是本地人独有的生活仪式感。若有远道而来的客人,必须用一碗香甜的藕汤好好招待,洗去旅途的风尘。从大餐厅到小饭馆,藕更是占据了菜单的半壁江山。
更重要的是,在这里,藕不仅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材,更是洪湖人祖祖辈辈的生计。
洪湖是长江中下游最大的淡水湖之一,水域辽阔、地势低洼。经过长期地质演变,湖底积累了富含有机质、氮、磷、钾的青色土壤,被洪湖人称为“青岗泥”。青岗泥质地细腻柔软、抓肥能力强,加上洪湖水体循环快、清澈无污染,为莲藕提供了独一无二的生长条件。洪湖粉藕淀粉含量高达15%-20%,是普通脆藕的两到三倍,其口感香甜粉糯、拉丝不断,成为炖汤、做桂花糯米藕的不二之选,也成了当地最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颜姐记得,小时候家里有十几亩荷塘,爸爸妈妈去挖藕,她就帮着捡、帮着挑、帮着拉回家。莲藕虽生长在淤泥之下,却娇嫩易损,无法用机器收获,千百年来都是人工采挖。相比脆藕长在泥下半米左右,粉藕藏得更深,平均达1.2米。要确保每根藕都完好无损、没有断裂或灌泥,需要用铁锨一点点探到藕簪(藕的根部),再弯下腰,用手小心翼翼地整根拽出来。一根2米长、5到6斤重的藕,熟练工也需要10分钟才能挖出。
每年9月到来年4月,长达七个月的采藕季里,藕农们从早上9点就泡在齐腰深的淤泥里,每走一步都要艰难地冲破泥土的阻力,一直挖到下午4点,“除了中午上来吃顿饭,没有休息。”因为每次“上岸”都得靠别人帮忙从泥里“拔”出来,经年累月的湿冷河泥浸泡和成千上万次弯腰起身,给挖藕人留下一身病痛。
评论区纷纷感慨挖藕辛苦
谁不知道挖藕苦?当年,颜姐也曾尝试过离开。年轻的她婚后和丈夫一起去广东做服装生意,终日与都市男女打交道,让她感觉远离了“泥腿子”的生活。然而,“每天进货、卖货,看着挺热闹,卖了那么多,最后一算,钱却没挣几个。”两人合计,还是得回家挖藕,至少“挖一条有一条的收获,心里踏实”。
在洪湖,挖出的莲藕从来不愁销路。那时,颜姐和丈夫每天上午挖藕,下午拿到市场上去卖,“不到一个小时就卖光了。”时间久了,老主顾还会提前跟她“预约”,“明天外地的朋友来做客,给我留两条。”彼时物价低,一块八一斤,一天能卖出200斤,在农村已算得上相当可观的收入。
夫妻俩都是本本分分的农民,没有什么挣大钱的野心,只想供孩子们吃好喝好、好好上学,“考出去”,不要再吃挖藕的苦。他们没想到的是,孩子们是“考出去”了,但最后还是被洪湖的藕“召唤”了回来。
“藕三代”的出走和回归
回顾自己“出走”和“回乡”,小陈只感到各种阴差阳错把他“推”回了洪湖。
与颜姐不同,作为洪湖“藕三代”,小陈和姐姐从小没干过一点农活儿。当他们蹲在荷塘边好奇地看大人挖藕时,父母总说:“脏,别把泥巴弄在身上。”
童年记忆里,爸爸妈妈几乎没有一身干净衣服,身上总沾着泥巴,就连去学校接他放学时也是。这曾令他感到尴尬,害怕被同学看见,总是催着爸妈快走。
高考填志愿时,他选了一个离家最远的大城市:北京,以及离泥土最远的专业:音乐。毕业时,恰逢电商直播兴起,他进入一家MCN公司当上了主播,却不料很快遭遇疫情,公司倒闭。他一时没法在北京找到新工作,于是回洪湖打算休整一阵子。
小陈在北京上大学、当主播
时隔五年,再次回到家乡,这里似乎一点都没变:餐桌上还是吃了十几年的藕汤、藕盒、小炒莲藕,父母和叔伯们依然按时按点下塘采藕、上集卖藕,青岗泥依然沉默地孕育着洪湖人的饮食和生计。然而,他自己却发生了变化。
体验过工作辛苦的他蹲在荷塘边上,不再只盯着刚出淤泥、白白胖胖的藕了。父母叔伯的白发、常年日晒劳作晒出的斑纹、粗大肿胀的手指关节、从泥里被“拔”出来时僵硬的肢体和疼痛的“哎哟”声,小陈第一次发自内心地心疼藕农们。
叔伯们边挖藕,边给他这个“从北京回来的大学生”讲解洪湖粉藕和一般脆藕的差别。他试着穿上爸爸的橡胶连体服下塘采了一次,挖了半天,以为是个“大家伙”,结果是个只有三节的小藕。颜姐笑着跟他讲:“你看那个荷梗就知道哪一个下面长的是藕,哪一个是空的。这是我们老挖藕人才有的本事,年轻人没有个三五年学不来的。”
他掏出手机开始拍视频,想要把老挖藕人的辛苦记录下来,让更多人看到。没想到刚发上抖音,消息通知就一条接一条地冒出来,一夜之间收获了两三千点赞,评论区都在感叹“没想到挖藕这么辛苦”,还有人问能不能发货。
接连不断的消息提示中,小陈越来越激动,他跟母亲说:“原来大家都不知道藕是这样挖出来的,我们可以通过抖音把洪湖的藕卖出去。”
最初小陈拍挖藕画面,学着别人的视频写解说词,结果流量反而不如随手拍的第一个视频好。他想明白了,拍藕,妈妈才是最佳“代言人”:“怎么挖藕,怎么挑选莲藕,她就是行家。”
颜姐现场展示怎么通过观察莲梗来判断下面的藕
颜姐被儿子说动了,她很快克服了镜头恐惧,对着手机像拉家常一样展示挖藕的过程,讲述洪湖莲藕的特别之处;有时还在荷塘边支起一只小锅,教大家怎么炖莲藕。小陈的“老本行”——直播,也在开播20天后迎来了“爆单”,每天卖出一两千单,最多的时候三千多单。
为让产量跟上销量,家里收购了几百亩荷塘,又雇了三四十名挖藕工、十多个打包员和专职主播。姐姐姐夫也回来了,一家人齐齐整整、分工明确:颜姐和丈夫负责组织工人挖藕、品控, 姐姐姐夫帮忙运营,小陈负责视频拍摄剪辑——这个“藕三代”,在直播电商的托举下,把小小的莲藕生意做成了真正的“家族产业”。
图:一家人的照片
荷塘里出现了年轻人
颜姐和小陈的尝试,不仅让自家的荷塘规模大增,也让当地的莲藕产业悄然变革。看到他们成功后,周边的藕农们纷纷注册了抖音号,依葫芦画瓢开始拍短视频、开直播,如今整个洪湖有几百家直播卖藕商户。
2025年秋天,抖音电商联合字节跳动公益推出“星乡村活动”,先后组织十余组达人前往洪湖与藕农们互动,进行产地溯源直播,让洪湖莲藕再次“出圈”。活动期间,洪湖莲藕成交额同比增长超100%、订单量同比增长超150%。
每天平均有近10万斤新鲜的莲藕从洪湖打包发出去,进入广东人的汤锅、江浙沪的小炒、湖南的干锅、四川和重庆的火锅。包裹着厚实湿润的青岗泥,它们的保鲜期可达7天。
受益的不仅仅是商户。因为销量的激增,挖藕工变得供不应求,工资也水涨船高。与此同时,高压水枪被引入挖藕工作,代替铁锨冲掉包裹着藕的淤泥,大大提高了效率。原来每天人工只能挖100-200斤,现在用高压水枪能挖500-600斤。按照一斤一块钱计算,每个工人每天能赚五六百元,最高月入两万,而且是连续七个月的稳定收入,这为颜姐引来了她的“接班人”。
2022年初拍摄的视频中,她还在担忧“等50后、60后这一辈挖不动,大家就吃不起藕了”。现在短短三四年过去,这个工人团队的构成就拓展到了70后、80后。荷塘里终于出现了年轻人。
80后、95后挖藕人在评论区向颜姐“报到”
颜姐说,她并不希望年轻人重复自己这一辈藕农的辛苦和病痛,“将来肯定还会有新的科技让挖藕不再那么辛苦。而且,等我们把这辈子的经验都教给年轻人,他们也会更省力。”
颜姐的愿望很朴实:“让藕农种的莲藕不要滞销在泥里,都要帮他们卖出去,让他们有一定的收入,明年更有信心来种莲藕。”
小陈的愿望则更饱含着一个曾经“出走”又“回归”的孩子的深厚情感:“让更多人看到藕农的辛苦,同时通过品尝洪湖莲藕,来分享我们的丰收喜悦。”
颜姐向粉丝分享丰收的喜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