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西方管理思想交流与碰撞的重要平台,近年来中国管理·全球论坛曾先后邀请拉姆·查兰、亨利·明茨伯格、彼得·圣吉、丹娜·左哈尔、赫尔曼·西蒙、理查德·沃森等诸多国际知名管理学大师,与中国管理模式的研究者及实践者展开深度探讨。

本次论坛现场,著名数字战略家、“云经济学”之父乔·韦曼发表了题为《新动能 新未来:AI时代的商业法则》的分享,并在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副院长、终身教授、C50+联席秘书长马旭飞的主持下,与上海创智组织管理数字技术研究院院长、C50+联合创始发起人陈春花,金蝶集团董事会主席兼CEO、C50+联合创始发起人徐少春,围绕“AI时代的商业组织:趋势与应对”展开了一场横跨东西方管理智慧的巅峰对话,共同探讨了AI与企业融合的路径、管理者如何应对AI时代的商业变革与组织重塑等话题。
范式重构:AI重塑商业逻辑与管理体系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AI已不再是简单的技术工具,而是成为驱动商业格局重构、组织形态演进与价值创造模式革新的核心力量。
徐少春用“兴奋”形容自己对AI时代的感受。他表示,人工智能是伟大的技术发现,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从“群体社会”到“群体链接”再到“群体智能”的关键跃迁,并指出AI正引发金蝶的“第四次转型”,即企业管理AI转型,而这次变革的深度和广度将“十倍甚至百倍于上一个云计算时代的转型”。在他看来,AI时代的核心是“智能体与人的协同管理”,企业需重新定义人与智能体的关系,构建全新的管理体系。

陈春花的感受则更为立体,在兴奋之外,还包含着紧张与敬畏。她表示,AI的到来让人类清晰地看到自身的局限性——既有经验的束缚,也有探索未知能力的不足,但同时也让人类拥有了突破局限的可能。AI能大幅提升个体与组织的能力,尤其在企业级应用与工业制造业AI平台领域,其发展速度与想象空间远超预期。对于管理研究而言,AI带来了大量新场景,为管理理论创新提供了肥沃土壤。
乔・韦曼从技术演进的本质差异切入,厘清了云计算与AI的核心价值,强调了AI作为一个基础设施所带来的变化。他指出,云计算的本质是“经济资源模型”,企业通过“租用”而非“购买”基础设施,实现成本与效率的优化,像一个“资产策略”;而AI更像是“软件即服务”,能为企业添加“创造商业价值的核心功能”,像一个“功能策略”。
AI+管理:构建人机共生管理体系
当AI从工具升级为战略核心,企业所面临的已不仅是“如何用AI”,更是“如何成为AI驱动的组织”。
面对如何实现AI与管理融合这一问题,徐少春提出了“乘数效应”的设想,“海信有4万名员工,还有几万甚至10万的智能体在一起进行头脑风暴,这会产生一个多大的乘数效应?”他详细拆解了企业AI转型的两大维度:业务转型与管理转型。其中,业务转型覆盖四个方面:运营模式从“日常运营”转向“战略执行”,让智能体替代重复性工作,员工聚焦战略监控;产品形态从“传统产品”升级为“智能体产品”,让产品具备自主感知、分析与决策的能力;商业模式从“一次性交易”转变为“订阅模式或按结果消费”,实现持续价值交付;生态体系从“单一合作”走向“智能共生”,激活经销商网络的巨大能量。而管理转型则聚焦三点:组织结构从“金字塔形”转向“神经网络型”,打破部门边界、消除中间层级,提升信息流转效率;人才竞争从“数量竞争”转向“高密度竞争”,聚集熟悉AI技术的年轻人才,激发创新活力;管理者与领导力从“有形管控”转向 “无形赋能”,领导者需为智能体与人提供精神激励与情绪价值,推动团队主动突破。
陈春花则强调,AI的“自主生产力”是改变管理的关键变量。她指出,传统管理中,管理主体只有“人”,信息与数据仅作为辅助工具;而AI时代,管理主体新增了“智能体”,且这一主体具备自主产生生产力的能力。因此,“AI+管理”有个很重要的落脚点就是“塑造新质生产力”,而这需要从三方面调整管理实践:一是组织从“它驱动”转向“自驱动”,摆脱传统制度与命令的束缚,构建能自主迭代、自我进化、自我驱动的有机组织,契合AI的智能进化特性;二是设计“人机共生的管理结构”,未来可能出现“智能体作为上司”的场景,企业需搭建适配的管理体系,让人与智能体高效协作;三是激活人的“个性化能力与成长”,AI能让员工直接调用组织的知识与智能,打破“经验积累”的成长路径,实现能力的快速提升,这既符合管理“实现绩效”与“激活人”的双重目标,也让管理效能得到质的飞跃。

中西方企业数智化转型:共性引领发展,差异彰显特色
在全球数智化转型浪潮中,中西方企业虽面临相同的技术机遇与市场挑战,但因文化背景、发展阶段与战略重心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转型路径。
在对比中西方企业转型路径时,乔・韦曼对中国企业的数智化转型给予高度评价,他坦言“来到中国就像步入未来”,从青岛海底隧道、磁悬浮列车到上海中心大厦,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与新技术应用落地方面的速度与力度,处于全球领先水平。他认为,与西方很大的一点不同是,中国企业的转型优势在于“长远视角”与“员工关怀”——更注重长期战略布局,而非短期利益,同时对员工的成长与福祉给予高度关注,这种文化特质让企业在数智化转型中更具凝聚力与执行力。

在共性方面,乔・韦曼指出,中西方企业均处于AI技术发展的前沿阵地。中国在机器人技术领域领先,美国有特斯拉等知名企业,中国也有小米等强有力的竞争者;两国都高度重视科学与技术创新,将其作为推动GDP增长的核心动力,且都在积极吸引全球顶尖人才,为技术研发与企业转型注入活力。乔·韦曼还谈论了创新与GDP增长之间的紧密关系。而其恰与全球经济学界的前沿关注形成呼应,就在上周,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三位学者,正是表彰他们在“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
管理者跃迁:从“控制者”到“共生设计师”,重塑领导力内核
AI时代的商业变革与组织重塑,对管理者的角色定位、能力结构与思维模式提出了全新要求。面对AI时代的商业变革与组织重塑,管理者应如何应对?
三位嘉宾不约而同将焦点都转向了领导力的转型。
徐少春认为,管理者的重要任务是“自我管理”,他倡导“向年轻人学习”,他指出AI领域的创新多由年轻人驱动。同时他还倡导跨界学习,通过观察优秀企业的实践,领悟智能时代“关爱之心”的重要性。他以海信为例,其国际中心内的咖啡交流区、理发服务等设施,体现了对员工的深度关怀,这种跨界的组织设计思路,能为AI时代的管理提供新灵感。此外,他认为要保持初心,要有关爱之心与慈悲心,强调无论AI如何发展,人类的良知与对他人的关爱不会改变。管理者需关注AI带来的“人工智能鸿沟”,帮助被替代的劳动者转型,关怀弱势群体,以人文精神平衡技术发展。
陈春花从能力与责任双重视角,系统性地勾勒出新时代领导者的三重角色:一是AI的“实践与迁移者”,以身作则推动组织转型;二是组织“架构师”,能够巧妙地将AI、业务与组织价值融为一体;三是“关系重构者”,能重塑个体、团队与组织之间的共生关系。她同时强调,领导者的“责任感、使命感”与“承担鼓舞人心、激活人的作用”是永恒不变的内核。
乔・韦曼则表示,在快速变化的时代,管理者和领导者的传统区分已不再适用。在变革时代,从CEO到员工都需要既是管理者又是领导者,公司里的每个人都有责任思考,“我怎么样才能让我的工作更好,我怎么样才能让我的产出更好,我怎么样让我的队友和端到端的流程更有质量”。他特别强调“利益相关者一致性”与“共同的使命感”是激发组织活力的关键。
未来图景:中国管理模式的全球崛起
AI时代为中国管理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国企业在数智化转型中的实践经验,正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思想与方法论。
徐少春坚信中国一定会诞生世界级的管理理念、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中国管理模式一定能在全球崛起。
陈春花认为要回归管理本质,运用人工智能更好地体现常识,并表示相信人工智能会带来全新的可能,也相信中国企业的实践可以创造全新的价值。
乔・韦曼对中国管理模式的未来抱有期待,尤其赞赏徐少春的“人文视角”。同时他指出AI可以帮助CEO更好地思考战略可能性,提升领导力与生产力。
站在AI与管理融合的历史节点,三位嘉宾的发言共同勾勒出未来组织的进化图谱:当智能体成为价值创造的主体,当领导力演化为生态设计能力,当管理学回归人文本质,商业组织将进入“共生型组织”的新纪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