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条小鱼塞进耳朵,就能听懂外星人的语言”——这是科幻小说《银河系漫游指南》中“巴别鱼”的奇幻设定。如今,一位中国创业者将这个看似遥不可及的科幻想象,变成了服务全球170多个国家用户的现实产品。他就是时空壶创始人田力,一个用九年时间,让中国AI翻译耳机登顶全球市场的“科幻追梦人”。
“有人觉得科幻作品是不切实际的‘无用之物’,但对我来说,科幻作品是脱离现实的,不妨把自己的思维再开拓些、再有突破性一些。”田力的创业基因,早在童年读科幻小说时就已埋下。在他眼中,科幻从不是消遣,而是拓宽认知边界的渠道。
这份对科幻的执念,不仅让他将品牌命名为“时空壶”,更成为他创业的核心动力。2016 年,当多数创业者扎堆热门赛道时,田力却放弃了“跟风”,选择了一条“让自己过电“的路:把科幻作品中“打破语言隔阂”的奇思妙想,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未来说话可能不用学习,两个人戴一副耳机就能沟通”,这个看似大胆的想法,最终催生出了时空壶的第一款产品。
“最初没有一个人看好。”回忆2016年创业之初,田力至今记忆犹新。他带着在华为打工攒下的几十万元积蓄,一头扎进了AI翻译赛道,这个决定在当时看来近乎“疯狂”——没有雄厚资金背书,没有显赫行业背景,面对的却是即将入局的科技巨头和复杂的技术难关。
如今,曾经“没人看好”的项目,已成长为 AI 翻译耳机领域的“隐形冠军”:21年就上线了双向同传,成了后来者纷纷模仿的对象;产品覆盖 170 多个国家,在“同传翻译人机大战 2.0”中以95%的准确度战胜人类译员,更成为跨国夫妻、海外留学生、商务人士的“沟通救星”—— 一副小小的耳机,装的不仅是翻译功能,更是跨越语言的爱与陪伴。
当其他团队纠结“没人做怎么办” 时,田力更担心“被人抢先一步”;当低价产品陷入内卷时,他坚持投入研发,把“用户体验”放在首位——从借鉴人类“分享食物”本能、将耳机拆分为“一人一半”的设计,到独创“原声 + 翻译”双声道消除沟通不安,每一个细节都藏着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洞察。
这份“反内卷”的底气,来自对“技术温度”的坚持。当大厂因“商业化价值低”放弃小语种翻译时,时空壶凭借可持续盈利模式,深耕小语种市场,让每一种语言都被看见;当低价产品比拼参数时,田力强调“赢用户的是体验,不是参数”—— 时空壶耳机不仅能实现“两人用母语实时聊天”,更能传递情感与语境,让跨语言沟通从“能用”升级为“自然”。
“最怕的不是大厂模仿,而是整个行业被做烂。”田力的担忧,恰恰体现了一个创业者的行业责任感。在他看来,“期待真正有想法的竞争,而不是无意义的内卷”。未来,时空壶还计划探索脑机接口技术,向L4 级情感化翻译迈进。
在钦文采访田力的视频中,田力多次提到时空壶的愿景是成为未来社会上的一个基础设施。从童年科幻痴迷,到华为技术淬炼,再到创立时空壶,他步步趋近目标。如今,产品已覆盖全球 17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为跨国夫妻、留学生、商务人士扫清语言障碍。田力期待,未来不仅要打破人类语言隔阂,更想实现 “跨物种沟通”,听懂外星人语言,这份科幻浪漫正是创新的不竭动力。
在AI浪潮席卷的当下,田力和他的时空壶证明:真正的创新,不仅需要技术硬实力,更需要对人性需求的深刻洞察。当科技有了温度,就能跨越语言、文化乃至时空的界限,让世界变得更加紧密相连。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