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司法科学应用演示中,“毒物智能筛查与数据建模软件 V1.0”被用于现场测试。检测人员将样本数据导入系统后,几分钟内就生成了完整的筛查结果。相比传统检测流程,重度依赖大型实验室,这类任务通常需要数小时才能完成,而新系统显著缩短了时间。郝红霞博士坐在一旁,专注聆听大家对软件应用价值的讨论。
如果说司法科学的发展曾长期依赖人工经验与单一实验方法,那么如今的趋势已然转向系统化与智能化。案件类型的复杂化、数据体量的膨胀化,以及对证据可靠性要求的不断提高,都在倒逼司法科学寻找新的突破口。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郝红霞提出了数据驱动的整体思路,并以原创性成果“毒物智能筛查与数据建模软件V1.0”作为突破口。
该软件主要解决实验室与现场,即检材的收集与检材的检测与流转之间的鸿沟。通常情况下,司法鉴定实验室只是检材的终端,从发现检材到收集、转移、鉴定,整个过程耗费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该软件通过特征工程、模型管理和规则引擎,打通了实验室、移动终端与后台管理系统之间的链路。在实际操作中,这不仅意味着检测人员可以更快得到结果,还能在跨案件、跨时间维度上实现数据的知识复用。以往,痕量物证的碎片化数据常常被束之高阁,无法为后续案件提供支持;而如今,这些数据能够形成闭环,成为司法鉴定机构新的“智库”。然而,郝红霞强调,这一成果并非单纯的“数据堆叠”,而是通过建模和筛查,确保信息在进入司法链条时具备可解释性与可追溯性。
与此同时,她的另一项原创成果“AIE材料驱动的痕量物证识别与分析平台V1.0”,则为行业带来了材料科学的革新。这一平台基于AIE特性,突破了传统荧光探针在灵敏度和背景干扰上的局限。在痕量毒物识别中,尤其是面对低浓度或复杂基质环境时,这个平台利用荧光特性识别,展现出极高的敏感性与稳定性。司法实验室往往因样本稀少而难以进行有效检测,而AIE材料的应用,使得检测的下限被进一步拉低,极大提升了案件处理的效率与准确性。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项成果并未停留在学术论文或实验室层面,而是通过与行业机构和企业合作,实现了落地转化。“毒物智能筛查与数据建模软件V1.0”在实际应用中显著提升了报告生成的效率和结果的稳定性,而“AIE材料驱动的痕量物证识别与分析平台V1.0”则已在多个试点的基层实验室进行了应用,被认为是提升痕量证据检测能力的重要工具。这些反响折射出行业对她研究成果的广泛认可。
然而,行业对新技术的接受往往并非一帆风顺。有人担忧,软件和材料一旦广泛推广,是否会因缺乏标准而导致司法采信难度增加。对此,郝红霞始终坚持:任何成果的应用必须以司法标准为准绳。这需要后续司法鉴定标准的研究和广泛的推广应用。同时要考虑证据的解读和证据的科学性,对于未来在法庭审理的过程中可以提供有力的支撑。她在研发过程中引入合规性验证,将可追溯性和结果解释性作为必备条件。正因为如此,这些成果在进入实战环节后,并未引发质疑,反而成为推动标准制定的新契机。
这也引出一个更为重要的议题:司法科学的未来应当如何定义。是单纯依赖技术性能的不断提升,还是强调技术、制度与社会需求的协调统一?郝红霞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可能的答案——原创性的技术突破必须与成果转化并行,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回应司法公正的核心需求。她所推动的不只是单个项目的成功,而是行业范式的一次转向。
从行业发展的宏观视角来看,智能化与材料化的结合,已经成为司法科学的新趋势。数据建模为司法鉴定提供了更高维度的视角,而新材料则解决了检测灵敏度的物理瓶颈。郝红霞的研究恰恰站在这两个趋势的交汇处,将“数据—模型—场景”与“材料—检测—应用”结合,为司法科学开辟了新的路径。这种路径不仅为中国的司法鉴定实践提供了工具,也为全球同行提供了可以参考的样本。
值得强调的是,这类成果的国际意义同样不容忽视。随着跨国犯罪与新型毒品的层出不穷,各国司法系统都在寻求更高效的检测与判定工具。郝红霞的研究成果,无论是软件还是平台,都在不同层面回应了这一全球化挑战。她的工作表明,司法科学并非局限于某一国度,而是关乎全人类法治与安全的共同事业。
回到那场演示会,记录员在屏幕前飞快敲下郝红霞的评论:“如果技术不能转化,司法实践前进的步伐就会放慢。也就是说技术的生命力,在于能否在司法体系应用和落地。”这是她一贯坚持的理念,也是她研究工作的底色。正因如此,她的名字,已经不仅仅是科研领域的一个符号,更成为司法科学智能化与实用化趋势的代表。
(林庆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