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7日,经过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众多专家多轮评审,首届“强国青年科学家”评选活动落下帷幕,十名来自各领域的顶尖青年科学家获此殊荣。颁奖分享会上,与来自清华、中科大、复旦、哈工大、西交大等中国顶级名校获奖者比肩站立的,有唯一一位来自“双非院校”的青年科学家,他就是昆明理工大学的冯晶教授。组委会给予他的颁奖词是:“他远渡重洋学习祖国最需要的高精尖科学技术,响应国家号召植根西部,书写最美科研青春,通过科技自强实现强边固防,为国家的航空航天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时间回到 2015年,在哈佛大学美丽静谧的校园里,冯晶正在收拾行囊,在完成博士后学习研究任务后,他决定回国,虽然这里有太多的不舍:美国院士导师和哈佛大学的真诚挽留、全球顶尖的学术资源、宽松包容的学术氛围、顶级配置的实验室……在哈佛,他与合作导师共同研究开发新一代颠覆性高温铁弹性低导热材料及高温超晶格能源转换材料,在理论设计及高温相变机理科学方面取得了突破,在光弹材料及各向异性力学领域获得了国际性地位;在哈佛实验室,他孜孜不倦,写出了上百篇有影响力的论文,被包括Nature、Science等著名期刊大量引用。这点点滴滴师生温情、一幕幕奋斗往事,让冯晶感动、留恋,但不管什么都阻挡不了他的决心:回到祖国,回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在拒绝了众多国内顶级名校的邀请后,冯晶入职了昆明理工大学——他的本科母校,一所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双非院校,“我回国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服务云南、服务母校,这里接纳过我、培养过我,与我有恩。”冯晶说,“很多人想留在国外,留在富裕地区,但我更愿意回到云南,我觉得这里更需要我。”
理想很美好,但现实困难就在眼前:生源差、资源缺乏、队伍薄弱、缺经费缺设备、科研方法手段落后……面对种种困难,冯晶从未打过退堂鼓,“我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坚持。我目前从事的行业,是我自己喜欢的,我会一直在这个地方坚持、坚持、再坚持。条件艰苦一些我觉得不算什么,只是希望科技人才能得到更多的尊重。人才的培养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应该更多地给予优秀人才以尊重和支持,让他们为中国科技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欲善其事,先利其器,缺什么,补什么!在完成教学、研究任务和团队建设任务之外的其他所有时间,冯晶都在奔跑:跑北京、跑院所、跑工厂,跑科技部门、发改部门、财政部门,争取政策、解决问题、项目立项、申请经费。在国家的科技支持政策和各部门、学校的大力帮助下,短短八年时间内,一个总投入过亿元、面积超4000平方米、拥有多台国际一流研究设备的先进材料实验室建成了,这对于身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云南省高校,近乎奇迹。
设备有了,体系建起来了,成果和科研成就开始持续涌现:由冯晶团队首创的镧系稀土钽酸盐超高温热障涂层材料先后荣获“日内瓦国际发明金奖”、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一等奖,该产品已应用于多个型号高超音速火箭/导弹发动机及外表面热防护,并实现了相关型号装备的跨代式进步;参与了3型下一代预研航空发动机工作叶片热防护,各项性能指标大幅领先现役传统材料,为我国该行业领域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做出了积极贡献。
“服务国家、服务国防”,冯晶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专项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中央军委科技委、装备发展部、国防科工局及省部级重大项目6项。与陕西天璇涂层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产学研战略合作,开展协同攻关、推进成果转化。目前已发表SCI论文268 篇,其中包括Nature子刊2篇及28篇专业领域顶级期刊,单篇最高影响因子30,总影响因子1026,被引10000余次,出版学术专著3 部;已授权中国发明专利59项,国际PCT 发明专利8项。冯晶先后荣获“杰出青年科学家奖—2015中国科学年度人物”、“归国人才创新创业奖”、“中国建材联合会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创新成果一等奖”、“五四青年奖章”、“强国青年科学家”。
对于未来,在冯晶眼里,简单但清晰。“我是老师,也是科研工作者,培养人才、前沿探索和解决问题,就是我的全部工作,‘根植红土,情系有色,坚韧不拔,赤诚报国’,这是我们的校训,也是我一辈子的行为准则和责任使命,我会更加努力工作,把论文和人生华章,都扎扎实实地,写到祖国大地上。”冯晶说。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