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由北京商报社、深蓝媒体智库主办的AI主题沙龙在北京新闻大厦艺术馆举行,沙龙以“大模型见真章”为主题,邀请业内人士围绕着大模型产品、技术路线、场景寻找、伦理安全等诸多问题,探寻大模型商业化落地的可行之径。
从拼参数到讲落地,短短半年时间,大模型经历了一次“神化”,又迅速“接地气”起来。在这轮“百模大战”中,人们越来越笃定,大模型将是比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更大的机会。
新壹科技CTO张华伟:AI颠覆性创新需现有业务重构
大模型狂奔数月,竞争已从拼速度、比参数过渡到拼场景、拼落地,在这一阶段行业要跨过哪些门槛?新壹科技CTO张华伟指出,大模型商业化落地需要集齐数据、用户和场景,“商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个颠覆性的创新需要打破现有业务去重构,目前国内大模型混战还在起步阶段”。
7月27日,新壹科技发布了国内首款聚焦视频领域的垂直大模型,以及基于大模型的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视频生成平台“秒创视频”、数字人平台“新壹数字人”、明星数字人祝福视频制作产品“秒祝”。
新壹科技CTO张华伟在沙龙上分享观点
之所以推出垂直类大模型,新壹科技的想法是,如果不从实际场景出发,会导致大部分通用大模型的实用性并不强,难以真正重塑实际的生产。新壹科技需要建立一个连接AI技术能力和垂直场景需求的大模型,能够提供释放生产力的能力,并创造更多实际价值。
在张华伟看来,AI是内容辅助生产工具,“像AI生成视频可以快速辅助创作者、达人以及媒体用户,快速提高生产力”。
不过,“这种效率提升需要一个过程,而且很漫长”,张华伟说,“大模型的能力是要在商业化场景落地的,需要数据、用户和场景。过程之所以漫长是因为企业有业务发展惯性,一个颠覆性的创新需要去做业务重构,这种重构会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或者需要企业进行转型,要慢慢来。”
“破圈”已形成一个越来越明显的趋势
大模型未来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遭遇了技术、安全、商业化模式等方面的诸多挑战,如何跨过这些障碍,找到落地场景,打通商业模式,成为大模型的当务之急。
百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余欢表示:相比起之前的人工智能,这一波大模型的特点是泛化性更强、标准化程度更高、工业化发展趋势更明显。360智脑产品资深专家葛灿辉则认为,中小微模式有望成为国内主流。
在文渊智库创始人王超看来,大模型商业化的困难来自于芯片,也来自于资金,资金不足导致大模型“外热内冷”。元语智能联合创始人兼COO朱雷认为,ChatGPT的流量见顶并不意味着大模型发展到了瓶颈,一系列其他大模型的下载数据预示,大模型可能正在以另一种方式加速推进。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