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玉:大英博物馆归来的科技考古学家

2023-09-05 15:28:42     来源:

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四大博物馆之一,它的藏品之丰富举世闻名。“世界藏品,为世界服务”,这是大英博物馆的理念。2004年-2019年,她曾在大英博物馆工作了15年,那15年,是她最难忘的15年。她在大英博物馆既感受到中国青铜器的厚重与雄伟,又领略了英国青铜时代精湛的锻打技术,还看到了其他包括非洲尼日利亚精致的青铜器在内的世界各种藏品。能够在这样一个文化宝库里,与世界上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藏品进行跨越千古的对话,是“世界上最兴奋最有意思的工作”,是难得的人生财富,值得用整个余生回味。她深情地说:“这段经历应该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经历了。”她就是我国知名科技考古学家、山东大学海外特聘专家、博士生导师王全玉教授。

始于兴趣,成于热爱

王全玉1988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获理学硕士学位,同年在北京大学考古系任教;1995-1996年在美国华盛顿史密森学院弗利尔美术馆做访问学者;2000 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考古学院,获冶金考古博士学位,主要从事金属文物和古陶瓷的制作技术研究,金属腐蚀机理及其防腐、文物保护材料的测试和防老化、展室与库房环境监控与防护性保护微环境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目前的研究课题包括自科基金项目“何以古代中国创造了青铜铸造技术奇迹—侯马陶范的研究解析”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馆藏脆弱铁质文物典型病害机理和环境因素作用研究”等。

走上青铜器研究之路始于兴趣,成于热爱。王全玉本科阶段在清华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系攻读非金属材料专业,硕士阶段学习瓷釉化学方面的知识,并慢慢将研究重点转向考古材料方面,这奠定了她从事科技考古研究的基础。在北京大学考古系任教期间,美国学者一场关于青铜器腐蚀机理的讲座激发了王全玉对青铜器的兴趣。由此,她便萌生了投身青铜器研究的想法。

考虑到当时国内在青铜器科技分析领域的研究尚为薄弱,在文物科技保护方面的意识尚缺乏,王全玉逐渐将研究方向转移到青铜器领域。她通过海外访问、求学等方式不断加深探索,先后研究了中国山西天马曲村晋国青铜器、埃及萨卡拉神圣动物墓地青铜器、英国锻打青铜盾盘等世界各地的青铜器,并在Studies in Conservation,Archaeometry,J.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等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出版专著多部。

在海外学习工作期间,王全玉一直不曾放弃回国的念头。她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各种人才项目,并抓住机遇,于2019年底作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毅然回国任教。她坦诚得益于国家和学校的人才政策,立志在做好自己的学术研究的同时,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优秀人才培养的工作上,为科技考古和文物保护学界输送着源头活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王全玉的科研经历完美地诠释了这句话的内涵。面对人生的种种选择,她遵从初心,理性考虑,踏踏实实地迈出每一步,从来不曾后悔。在王全玉所处的那个年代,大学毕业后对工作的选择并不像现如今这样广泛、灵活,但王全玉始终坚信“干一行爱一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知识的积累,她对考古的理解和研究越来越深刻,对于自己的研究领域也有了系统的认知和思考,并不断地根据新的想法和理念设计研究课题。“这样永远都不会觉得无聊。”王全玉说道。

与时俱进,未来可期

回望自己与考古结缘的人生,王全玉如数家珍。她对清华大学的教育尤为感激,“我觉得我现在所取得的成就最主要还是得益于在清华所接受的教育。”广阔而扎实的基础知识储备使得她能够从容应对调整研究方向所带来的挑战,从而在新的领域更加得心应手。有了知识的积累,她积极参加国际交流和学术会议,多次获得大英博物馆研究基金,英中、日本等文化交流基金,福布斯研究基金,英国学术院以及艺术与人文研究基金等。作为专家参与英格兰遗产委员会Guidelines for the Storage and Display of Archaeological Metalwork 的编写,使自己的知识不断得到更新和扩充。由此,王全玉在考古道路上越走越远。

经过多年的认真学习和潜心研究,王全玉不断进步,不断成长,已然成为一名学识渊博,成就斐然的教授。她将自己的成就凝聚为两个词语,一为惊叹,二为意外的发现——惊叹于成百上千年前的高超技术和工匠本领,意外于科技考古对于既有发现和理论的验证与纠正。这给予了王全玉新的课题资源,也是激励她进行下一阶段研究的动力。她回国之后创建了山东大学冶金考古实验室,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冶金考古和古陶瓷考古,团队有17人,包括一位副研究员、一位助理研究员、一位博士后、8位博士生、5位硕士生,已在本领域国际顶尖和权威学术期刊上发布多篇学术论文。

目前,王全玉已主持多项国家级项目,包括自科基金面上项目“何以古代中国创造了青铜铸造技术奇迹—侯马陶范的研究解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馆藏脆弱铁质文物典型病害机理和环境因素作用研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邾国故城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综合研究”的子课题。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已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产出6 篇科技报告,包括一篇关键共性技术报告;两篇论文在行业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发表,已获批一项专利,还有3 项专利申请在受理中。自科基金项目已产出3篇学术论文,包括两篇SSCI一区文章。

科技考古已然成为考古界的潮流,对此,王全玉颇有见解。她认为,传统考古学者的优势在于拥有深厚的知识,但依然需要与时俱进地接受新事物。王全玉虽长期在海外求学、工作,但她一直在关注着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近几年,中国考古学发展迅速,但在考古和科技考古的观念更新以及学科融合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科技考古作为一门交叉学科,要求从业者具有文理兼修的知识背景,不但要了解文化遗存的发掘整理资料和相关历史文献,还要能够熟练运用科技手段分析考古材料。但当前,对综合能力的较高要求与文理分科的现实之间的矛盾造成了高水平科技考古人才的缺乏。要解决考古界的重大问题,关键还是要做好学科交叉工作,培养学科交叉复合创新人才,使科技研究和考古能够完美地融合起来。现状虽有缺憾,但未来仍然可期。

如今王全玉在执教中很少使用教材,她主张,学生应该培养问题意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按照自己的兴趣和优势选择研究方向和课题。带着主见和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才能有持久的动力和源源不断的新思。王全玉感慨,在外求学时,当外国学者指出中国的学生没有创造力,没有自己的想法时,她感到很不舒服,却又因自己的切身经历,对这样的说法也表示理解。她坦言,自己之所以能走到今天,一方面在于不停地学习,另一方面是敢问问题,绝对不会不懂装懂。批判与质疑精神尤为重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我们就是要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求知精神。她希望学生能够真正融入课堂,积极同教师和其他同学互动,提出自己的问题,成为创新型人才。

一生择一事,一事终一生。青铜器沧桑中的雅致沉淀出王全玉身上质朴又独特的魅力。也许在世人眼中,考古是一门寂寞的专业,但王全玉却用实际行动,用满腔热爱浇灌着心中的考古之花,用渊博的学识教书育人,培养人才。在考古这条道路上,她漫漫求索,矢志不渝;展望未来,她勇于开拓,积极创新,开启了科技考古的新风,与时俱进,未来可期。

标签:

猜你喜欢

海信艺术电视全球首发,未来艺术家居感获央视点赞
星品齐聚 开学焕新 三星Galaxy Tab S9系列新学期热销中
技术革新领潮行业发展,美的斩获2023年度技术和产品两项创新成果大奖
全网日均播放数千万,分秒帧如何帮助易车在汽车类MCN中霸榜?
SENSOR CHINA 2023:全球传感大聚会,开启行业新篇章
Acer Day斩获2023红点品牌与传达设计大奖
网易云音乐携手小冰,虚拟歌手陈水若惊艳亮相人民网首届AI晚会
来抖音电商,抢华为Mate 60 Pro!
云原生2.0激活数字生产力,华为云助推中国新加坡数字化合作再升级
容联云与石景山区政府签约,打造大模型产业集聚区
“烧钱”的大模型,如何迈过存储这道坎?
“互联护苗2023”直播公开课,抖音直播的开学第一课你听了吗
全民K歌上线《听见“听不见”的音乐》第二季公益专辑 助力听障老人听见美好
开学季 启新程 三星BESPOKE缤色铂格系列产品为健康生活强势助力
华为云在太原,加速智慧龙城登“云”腾飞
云端传承传统艺术,抖音直播携手中国煤矿文工团发起“国艺焕新”活动
聚焦AI和落地实践,首届平台工程技术大会圆满收官
“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重大研究项目招贤纳士、征集成果
印象AI智能硬件全线新品亮相2023服贸会
印象AI智能硬件全线新品亮相2023服贸会
精准识别电动车“电指纹”,严防室内消防隐患
凝聚共识、深化合作、推进共享 | 2023人工智能与设计创新论坛在清华美院开幕
新品登场!雅特力发布AT32F402与AT32F405高速USB2.0 OTG MCU
中科创达重磅推出基于AWS IoT Core打造的新一代FOTA解决方案
轻松搞定文件扫描、格式转换等工作烦恼,扫描全能王助你解放双手
传承汉方,宗本培元,熊胆粉就选汉宗元
实力认证 东软入围多项高工智能汽车行业TOP10排名
Dataphin每日调度实例达3800万,助力企业提升数据处理能力
筑牢算力底座 金山云大数据智能数据引擎(KDE)全新升级V3.0
西邮物流亮相2023中国电子商务大会,分享大件出海的“西邮”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