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力争到2035年,培养造就2000名左右大国工匠、10000名左右省级工匠、50000名左右市级工匠,以培养更多大国工匠和各级工匠人才为引领,带动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建设。
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意见》的提出,在宏观经济层面,意味着生产力、社会经济层面的变迁,以及生产关系、社会制度层面的深刻变革,而从劳动者的角度,大力推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产业工人们将面临着市场新需求以及前所未有的新挑战。那么,新质生产力时代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产业工人?他们又该如何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方向靠近?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和联想集团联手给出了答案——紫领人才。
1月3日,以“新质 新人才”为主题的《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就业趋势报告》发布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报告》基于对联想集团、TCL科技集团等智能制造业领军企业的调研,勾勒出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紫领人才。这也是国内首份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的专项报告,为身处当今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汹涌浪潮中的制造业企业提供人才选育留用的参考蓝本。
报告指出,作为制造业强国建设的中坚力量,传统的产业工人队伍在科技革命中受到了挑战。他们一方面面临着技术迭代引发的工作内容、岗位的调整和AI引发的替代焦虑,另一方面又需要承受由于社会认知偏差导致的尊重程度不足,产业工人队伍的改革势在必行。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势必推动产业工人队伍的革新和产业工人角色从蓝领向技术型、创新型、综合型的应用型人才转变。
产业工人“紫领化”转型迫不及待
作为中国劳动科学研究的最权威学府,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在促进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关系等研究领域极具话语权。本次报告调查中,劳人院选取联想集团、TCL科技集团等在智造领域表现突出的企业作为样本,特别是对联想集团在合肥、武汉、深圳、天津的4座产业基地进行实地考察,并构建出“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胜任力模型”。
本次发布的报告显示,作为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中的典型代表,紫领人才正在成为带动制造业转型的排头兵。所谓“紫领”,即是介于传统“蓝领”和“白领”之间的特殊职业群体,广泛存在于智能制造业的班组长、技术员和质检员等岗位,既拥有较高的操作技能,又具备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在智能制造等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推动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也将是疏解新质生产力时代劳动力挑战的最佳解决方案。
当下,伴随人形机器人等新兴技术不断进入工厂,人机时代已经到来。为符合科技发展新趋势,报告从业务高效驱动、新质科技接纳、创新学习进取、多元技术融合、人际沟通影响、核心价值引领等6个核心因子构建出全新的胜任力模型。
通过综合评估,报告认为,兼具管理创新能力和技术操作能力的紫领群体,在新一轮技术革命浪潮中展现出更强劲的韧性和抗冲击力,相比较难以被自动化取代,并且在新兴技术广泛运用、AI赋能持续深化的背景下,也依然能进一步巩固自身在智能化体系中的优势地位,成为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的典型标杆。
联想“紫领工程”为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打造新典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的发布,为了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走深走实提出实质性意见,也为各地政府和更多的企业力量加入探索高素质产业工人的打造和队伍建设提出新的课题。《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就业趋势报告》的发布,则验证了紫领人才将是工作内容革新的承接者、AI赋能中的优势群体、自动化与数智化浪潮下的进化者,而他们自身也将因为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获得了更为广阔的职业成长空间,以及相对更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
事实上,联想集团关于“紫领人才”的探索始于更早的2021年,旨在为智能制造产业培养适应数智化新发展阶段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具身智能等新兴科技的快速推进,传统产业工人的“紫领化”转型需求愈发迫切。报告认为,2022年全国紫领人才总需求约为2500万人,这一数字到2035年还将超过3100万人,占到制造业总劳动需求的近1/4。
面对如火如荼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以“紫领人才”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人才将进一步为推动技能升级、供应链生态圈企业人才梯队构建,以及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打造出高质量的新样本。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