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家褚君浩在抖音发布视频,讲述自己学生时代研究“圈胶法”的灵感迸发故事,以自身经历为蓝本,为网友展现了科学创新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在不断重复地实践与思索中孕育而生。他的科研故事不仅展示了科学探索的艰辛与乐趣,还带动话题“被灵感点亮的瞬间”也在抖音上广泛传播,相关视频被观看浏览了483.4万次,不少网友纷纷表示,"原来科学家也会'卡壳'","这才是真正的脑洞大开",也为广大科研工作者和青少年点亮了灵感的启示之灯。
在视频中,褚院士回忆了自己研究生阶段在光学物理实验中的灵感迸发时刻。当时,他需要将碲镉汞薄片打磨至几微米的厚度,但在不断尝试和多次反复劳动中,材料往往在薄到一定程度时便碎裂了,无法进一步打磨,让实验陷入僵局。
然而,正是在无数次失败和重复尝试后,他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方法—— 在材料打磨到一定厚度时,用胶将材料四周封起再继续打磨,如同筑起 “城墙” 保护,待磨到一定程度,再放到机器上研磨,最终成功将样品磨到几𠆤微米的厚度。之后这一创新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称为“圈胶法”,可以用来成功地制备碲镉汞材料的薄样品,解决了当时实验的关键难题。
褚院士对着镜头举起一片微小但泛着金属光泽的碲镉汞薄片说:"灵感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长时间的思考和不断实践中孕育出来的。"他的分享让无数网友深受启发,这一观点不仅适用于科研领域,对广大青少年和职场人也极具启发,在评论区一位创业者感慨:“终于理解为什么总在出差路上冒出新点子——原来大脑从未停止工作。”科学家泡实验室、作家反复改稿、程序员重复debug……所有领域都一样,没有持续投入,灵感不过是空中楼阁。
当79岁的院士与Z世代年轻人隔屏对话,当实验室的智慧通过短短一分钟视频点燃千万人思考,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灵感的迸发瞬间,更是通过短视频平台,撕去科研知识的"高冷"标签,让每个人都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触摸灵感的光芒,让"灵感生产力"真正流动起来。
科研精神、创新探索,因分享而更有力量。从同济大学退休教授吴於人开设科普账号,到“火山爷爷”刘家麒院士抖音开讲,再到褚君浩院士、童庆禧院士纷纷入驻平台带来“给青少年的科学家课堂”等等,2018年以来,已有10多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入驻抖音并持续更新,讲解内容涵盖太阳物理学、火山学、地质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古生物等多个领域。截至目前,抖音上两院院士的账号累计吸引近568.4万人关注,院士发布的知识视频累计播放量达到2.64亿次,越来越多的科学家们来抖音科普,用短视频形式生动传递科学知识、分享独特的人生经历,激励青少年热爱科学、探索科学,也让科普传播借助“小屏”普惠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