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多款针对商业航天场景的新产品 赋能商业航天新生态
3月30日,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在北京通明湖会展中心成功举办2025商业航天电子产品发布会。大会以“智测浩瀚苍穹 赋能商业航天”为主题,聚焦“技术突破、产业协同、生态共赢”三大方向,发布五大专业方向的多个核心技术产品,进行多轮重点项目协议,汇聚院士专家、航天企业代表等300余位行业精英,共绘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于登云,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李忠宝,航天科技集团第九研究院副院长陈建国,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总师胡秀清,工信部高新司主管柳嘉欣,北京亦庄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金光泽,北京经开区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局局长蔡继征,集团商业火箭公司总经理助理王立扬,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所长于勇,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党委书记赵颖,以及来自银河航天、星际荣耀、蓝箭航天、未来导航、微纳星空等70家商业航天公司的领导与嘉宾共聚一堂。
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所长于勇致欢迎辞。他表示,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创建六十余年来,始终与我国的航天事业相伴相生、同心同行,坚持以创新为翼,深耕航天测运控系统、空间信息网络、微波激光遥感探测、卫星导航、MEMS与传感器等关键领域,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进入新时代,着眼航天强国建设和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在履行好自身使命任务的同时,也期待与行业同仁一道,不断深化商业航天产业开放合作,促进商业航天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的深度融合,以高效、智能的航天电子信息系统,为我国商业航天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支撑。
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所长于勇致辞
金光泽代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作大会致辞。他表示,2024年经开区空天产业规模突破350亿,汇集企业超过160家,商业火箭企业集聚度超过全国75%,商业互联网卫星企业集聚度超过全国半数,商业航天在经开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希望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持续引领经开区商业航天发展,深度支撑经开区星箭制造、国家卫星互联网工程组网和北京亦庄全域人工智能之城建设,勇立潮头,乘势而上,扎根经开区,做优做强,为建设航天强国和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做出更大贡献。
北京亦庄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金光泽致辞
陈建国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九院作大会致辞。他表示 ,随着国家商业航天政策逐步放开,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迅速抓住机遇,在商业航天领域不断拓展应用场景,赋能传统产业提档升级,推动了一系列重要产品和重要项目落地,助力研究院商业航天产业由前期的基础制造、产品研发为主,逐步迈向应用牵引、市场主导的新阶段。九院将持续为以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为代表的院属商业航天优势企业,提供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与更坚实的发展支撑,牵引各类资源要素向商业航天领域汇聚,不断探索具有航天九院特色的商业航天新模式、新机制。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九院副院长陈建国致辞
李忠宝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作大会致辞。他表示,航天科技集团第九次工作会明确了深入推进系统重构和能力重塑,积极抢占世界航天科技战略制高点,大力培育打造新质生产力,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带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目标方向。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要落实集团公司系统重构航天技术应用及服务产业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以此次发布会为契机,紧密结合市场需求,进一步加强与各方合作,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和创新能力,不断提供优质、高端的航天产品,共同推动商业航天产业健康安全有序发展。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李忠宝致辞
于登云对大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并致辞。他表示,星辰大海的征程需要创新与勇气,更需要脚踏实地的耕耘;商业航天不是一场“浪漫的冒险”,而是一次“理性的远征”;嫦娥六号在月背镌刻的“中国坐标”,正指引商业航天向深空挺进。目前,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三大产业集群已形成火箭研制、卫星制造、应用服务的完整生态链,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作为中国航天电子信息领域的“国家队”,始终服务国家战略,坚持创新引领,期待遥测所在深空测控、星间链路等领域持续领跑,为商业航天进一步贡献遥测所力量。
中国科学院院士于登云致辞
龙乐豪祝贺大会胜利召开并致辞。他表示,从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首飞,到如今长征系列火箭566飞行,让中国航天以世界一流的成功率和入轨精度,赢得全球的尊重。近年来,商业航天企业增多,技术创新成果涌现,产业生态逐步完善,本次大会发布的箭载遥测系统、箭载天基系统、商业卫星测运控地面站、商业火箭测控地面站等系统和新一代MEMS与传感器产品,达到国内一流水平。这些成果彰显了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在商业航天领域的深厚技术积累与卓越创新能力,将极大提升商业火箭的智能化水平,降低运营成本,增强我国商业航天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致辞
措辞从2024年的‘积极培育’变为‘培育壮大’,这意味着国家将商业航天提升至更为关键的产业发展战略高度,不再局限基础培育,而是要全方位、大力度地推动产业规模扩张与实力增强。”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彭泳卿表示,“乘势而上,我们举办此次发布会,聚焦‘技术突破、产业协同、生态共赢’三大方向,探索商业航天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新模式,与行业伙伴一同见证商业航天腾飞的‘遥测力量’。”
科技之光 点亮未来
精彩的致辞后,大会迎来了正式的启动时刻。启动嘉宾上台,手触电子屏幕,冲天而起的璀璨光束承载着迸发而出的“遥测力量”,象征着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阔步迈向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新征程。
聚焦技术突破 发布多款针对商业航天场景的产品
作为中国航天电子信息技术的“国家队”,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瞄准航天核心需求,五大专业体系重磅发布多款针对商业航天场景研发的产品,关注“硬核科技”如何破解行业痛点,多视角探讨技术落地的实际价值。
仅1.8公斤的手持式遥测终端设备、气象观测“千里眼”与“预警哨”——星载测雨雷达和地基测风激光雷达,还有比传统微波通信提高一个数量级,单链路速率达5Gbps的光通信终端……现场,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自研的涉及航天测运控系统、空间信息网络、微波激光遥感探测、空间时空基准测量、MEMS与传感器五大板块的58项面向商业航天的产品与技术成果集中展示,引得现场嘉宾围观。
瞄准商业航天测控面临的高成本与低兼容性两大痛点,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采用天地一体化设计思路,推出了20余种测控产品,包含低成本、测控资源更丰富的Ku天基遥测技术,重量降低40%、成本降低30%的遥测、安控一体化箭载设备,以及低成本高兼容性的手持式遥测终端、综合测控基带等商业测控产品。星载测雨雷达和地基测风激光雷达两款气象观测产品已经实际应用,实现了“观测即服务”。空间信息网络中发布的激光/微波综合传输组网技术可以支撑“超大规模星座”的低成本运营。MEMS与传感器产品中提到“火箭回收用视觉导航系统”则实现了水平方向定位精度0.6m,垂直方向精度0.1m,在高动态场景下,与惯性导航协同工作,提高火箭回收的可靠性。
生态共建:四轮签约 探讨合作共赢模式
发布会现场举行了四轮商业航天采购意向和战略合作签约,覆盖商业火箭、卫星制造、数据服务全产业链。
其中,三轮采购意向包含了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中科宇航科技有限公司、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银河航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华云星地通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微纳星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珠海航宇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星际荣耀航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未来导航科技有限公司、西安寰宇卫星测控与数据应用有限公司、四川凌空天行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星际荣耀型号总设计师季海波表示:“今天的发布会我看到了许多行业前沿的产品,尤其是遥测、安控一体机等产品将多个分机集合到一台设备上,设备集成度非常高,这样一来,即减轻了火箭重量,降低了成本,还提升了可靠性。随着协议签订,未来我们将在多型号的产品上与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达成合作。”
在战略合作签约环节,北京亦庄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北京亦庄星箭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北京港京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亚太卫星宽带通信(深圳)有限公司分别与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深耕航天产业发展68年,我们看到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强大的技术实力,因此今天我们与其子公司长征宇通,以及我们投资的北京市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创新中心与遥测所都分别签订了合作协议。将在后续的商业航天试验保障、重大课题立项研究、共性试验平台建设等方面深化商业航天产业开放合作,打造合作共赢的良性产业生态。”北京亦庄星箭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在签署合作协议后表示。
据悉,为深化产业链韧性,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规划建设经开区智能感知产业基地,将聚焦测控通信与导航、雷达与对抗、MEMS与传感器等关键技术,与现有商业航天产业形成“感知-通信-应用”闭环。该基地的落地,不仅优化了科研生产能力布局,更通过“技术创新-工程应用-产业发展”三维融合创新,实现数智化跨越式转型升级,提升产品批产交付能力,助力商业化产品的规模化应用。
“之所以将基地和两家计划成立的企业落在北京亦庄,是因为我们看到亦庄对空天街区的整体规划,将来这里将集聚大批上下游的企业,十分适合企业发展。”彭泳卿表示,瞄准后续商业航天广阔发展空间,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将“落户”空天街区,“携手”亦创商业航天联盟,“联动”区域商业火箭、卫星公司,以重大工程共建,标准定制、技术合作、人才交流等方式,促进商业航天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的深度融合,构筑“央地合作”的新型产业生态,打造“国家队”深度融入地方经济新范式。
“我们将全力保障亦庄智能感知产业基地项目的实施,支持企业在北京亦庄建立国际一流航天大所,打造航天遥测全球领军企业。”北京经开区有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始终秉承‘国家需要的就是亦庄要干的’,把商业航天作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来抓。今年以来,‘亦庄箭’已完成商业发射五连胜,全年计划发射超40次,入轨卫星超130颗,4型新型火箭计划首飞,多型商业卫星将加速批产。我们正依托空天街区建设卫星互联网产业园,形成千星产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