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了一辈子橘子的老张(化名)从没想过,自己人到中年,竟被刚入行的毛头小伙上了一课,并快速体验了从“黑粉”到“路人”再转“铁粉”的心路历程。
老张家在广西荔浦,当地以芋头闻名,很少有人知道,它也是“柑橘之乡”。亚热带季风气候带来充足的光照和降水,有利于柑橘的糖分积累;同时,其土壤多为酸性红壤或沙壤土,适宜柑橘根系生长。数据显示,2023年,荔浦市柑橘类水果产量达89万吨。
生长于“柑橘世家”,老张自认在种橘子这事上是个“专家”。有阵子,他听身边的橘农频繁提起,有个本地小伙在抖音上教人修剪果树,方法“很是大胆”。 点开视频,老张顿时“炸毛”:手起刀落间,小伙竟把一棵长了两年的小树枝丫剪去了三分之一,他还在视频中强调,柑橘树在开花期也要修剪。
这些都与老张从父辈承袭的经验完全不同:“按老规矩,柑橘树种下前四年都不能修剪,否则还怎么挂果?”怀着怨气,老张关注了这个叫催海滔的年轻人(抖音账号@催海滔的农业之路),并在评论区留言唱起“反调”。
到了挂果季,催海滔的视频下频繁出现好评:“今年花开得好,果子比往年大了不少。”为提高果子质量,一些橘农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照视频中的方法剪了枝,收获意外之喜。这让老张不得不承认,小伙可能真有几把刷子?
出于好奇,老张报名参加了催海滔的柑橘种植培训班。五天培训结束,他心服口服了:“系统化的专业知识让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开了眼界,看来农业也要与时俱进。”
自此,老张成了催海滔的“铁粉”,有时还会一起直播,向更多农民科普柑橘种植技术。同时,他们通过抖音电商销售物美价廉的化肥和农具。而店里的明星产品之一,就是那把曾经让老张“跌破眼镜”的修枝剪刀。
农业不需要学习?“走老路到不了新地方”
事实上,现年36岁的催海滔早已算不上“毛头小伙”,但在柑橘行业,他确实是新人。他的第一份工作是理发师——“也不是毫无关系,”他自嘲,“以前拿剪刀剪头发,现在拿剪刀剪果树嘛。”
21岁那年,催海滔觉得,理发师是“青春饭”,便转行做农业。他先干了十年绿化,2020年开始卖柑橘果苗,才正式“入行”。
出身底层的催海滔有着天然的踏实和勤奋,同时脑筋灵活、爱琢磨。除了在网上恶补柑橘种植知识,他还去农业研究所“拜师学艺”,每年自掏腰包,飞到日本、澳大利亚学习先进技术。正是这些学习让他了解到剪枝不能保守:舍不得剪,只会让营养分散;只有让营养集中输送到重要的枝条上,才能结出大果、好果。
不过,他的这些投入起初竟引来“嘲笑”。催海滔意识到,在很多农民的认知里,农业依然是低门槛的行业,不需要学习,“学了有什么用?钱多得没处花吗?”但他认为,走弯路的成本才是最高的,“对新的观点、理念、技术不感兴趣,只会用老的方法、走老路,是到不了新地方的。”
2021年起,催海滔在抖音上分享自己学到的新知识和新技术,而他视频的观众群体大多是五六十岁的果农。
抖音账号@催海滔的农业之路 截图
最初,他们很多都跟老张一样,对这个“什么都不懂的年轻人”嗤之以鼻。随着一些“开拓者”的试水获得成功,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相信他。“看到邻居今年果子长得好,肯定会问是怎么做的?那人家就会说,你去抖音上看嘛。”
渐渐地,@催海滔的农业之路 的评论区从质疑变成技术探讨。这恰是催海滔的初心:“原来学习是真的有用的。”
“学院派”or“实践派”?都要~
直播带货之余,催海滔一直坚持在热门视频评论区逐条回答农民提出的问题。为此,他还组建了一个十来人的技术团队,其中既有科班毕业的“学院派”,也有种植经验丰富的“实践派”。
去年挂果季,有位心急如焚的粉丝发来照片,称自家果树出现不明原因的落果。催海滔马上向对方发出一串问题:打过什么药?土壤缺不缺肥?排除用药、营养、气候等问题后,还是没发现有效的线索。
直到一位技术员仔细看了粉丝发来的照片,发现果树下的草皮发黄,疑似打了除草剂。谜底终于解开:除草剂受热往上熏蒸,果子灼伤,导致落果。于是,他马上给粉丝开了一个中和除草剂的“方子”。第二天,对方发来好消息:果子保住了。
开心之余,催海滔也一阵后怕。果子成熟就是短短几天的事,“要是没看到那条留言,落果再持续上两三天,农民这一年的辛苦就全白费了。”
在催海滔看来,农业专家的“学院派”科普往往偏重原理的讲解,理解门槛较高,离土地很远。相较而言,他的视频则更亲民——每个视频都在果园里实地拍摄,边讲解边演示操作。
“每个字都要用农民听得懂的”,直播与短视频即时、互动、可视性强的特性,能细腻呈现肥料如何滋养作物,帮助他将原本晦涩难懂的农技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内容。
粉丝在催海涛账号下的留言
听劝!粉丝催我设计“收麦神器”
在通俗易懂这一点上,销售农具的张守杰(抖音账号@威柯五金供应链)做得比催海滔更极致:有时他干脆舍弃语言,直接展示地里干活的画面,“锄头如何使用等农具知识,用视频呈现一目了然,一个字都不用说。”
入行初心就是要把老家五金厂产品放在网上“盘活”,张守杰深谙互联网的玩法:用户需求才是最重要的抓手。
张守杰在测试农具
直播间里的评论、短视频下的私信都为他了解用户需求提供了最便利的途径。对张守杰来说,根据季节更替上架不同的工具——除草季就卖锄头、播种季就卖爬犁,再根据直播反馈及时调整品类和数量等,都是常规操作。
有一年丰收季,有粉丝留言,询问有无省力收麦子的办法。祖上三代都是农民,往日农忙的情景浮现在他眼前:麦子收完后,农民会先将其平铺在水泥场上晒干,再装袋收入仓库。常规尺寸的麦袋装满后足有五六十公斤,相当于一个成年人的重量,两个人才能抬得动。
他和父亲商量,如何设计出更省力的运麦子工具。两人琢磨了好几天,最后得出方案:“咱就给袋子装个支架,下面装上轮子,装满后推着走,小孩都能搞定。”成品问世后,张守杰给它起名“收麦神器”。目前,这款产品已在抖音电商卖出2.8万件,有回头客评论:“干活儿轻松多了”“晒场上的好帮手”……
张守杰设计的收麦神器
“柑橘新人”立志爆改传统农业
在抖音电商卖农资四年来,催海滔已收获超100万粉丝,账号最热门的一条剪枝视频点赞量也超百万。这些比他年长、有经验的果农前辈都喊他“催老师”,还有人会在评论区发来暖心提醒:“嗓子哑了,记得多喝水。”
更重要的是,那些曾经认为“农业不需要学习”的老一辈果农也逐渐改变了认知,积极地在评论区提问,甚至报名参加线下培训。催海滔的线下农技班从2021年开办至今已接纳了超四千名农户。
催海滔在线下培训班为大家讲解农技
今年以来,催海滔发布了一系列回访视频,走进一些购买过他产品的农户家中。看到他们的果园里挂满了果子,园外停着新车,这让他感到难以言说的快乐。
不过,前路也还很长——农资消费在电商领域依然是新生事物。时至今日,很多同行还不知道如何借助网络销售农资,“很多人连小黄车(编者注:抖音电商为商家提供的便捷销售工具)都不会挂”,同时,也有很多果农在评论区询问“怎么下单”“怎么看有没有发货”等。
硬币的另一面,却是旺盛的市场需求。抖音电商数据显示,今年2月至3月,平台农资销售出现显著增长:草本种苗、杀虫剂、植物生长调节剂、耕种机械、施肥机械等农资成交额同比增长均超过200%。
于是,催海滔立下了更大的目标:他正在老家建设一栋电商大楼,打造“产、供、销”一体化的农资全产业链,也借此帮助更多中小商家投身到农资的电商销售中来,“教他们挂上小黄车”。
重金投入,怕不怕失败?对此,催海滔很自信。他说,在抖音电商卖农资,通常一个月左右就能通过数据判断产品选择、运营策略是否对路,“商家在短时间内验证,及时调整方向,降低试错成本,比传统的商业模式更有弹性、更高效。”
同时,这个半路出家的“柑橘新人”已经跟广西柑橘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达成了合作,即将作为广西大学农学院的客座教授,给大学生们讲授农业实操和互联网时代的新农业发展。
张守杰的努力也殊途同归:一方面,他用网络打通了农具生产厂家与农民之间的信息壁垒,减少中间成本,实现了双赢;另一方面,他开始考虑申请新品设计专利,让农具的创新和发展更标准化,进一步惠及整个产业。
这些在抖音电商卖农资的“新农人”,正在用新的技术、方法和思维“爆改”传统农业,带领农民走向“新地方”。
催海涛和他的农民朋友们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