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钢认为,AI 编程之所以成为全球 AI 应用领域独角兽最集中的方向之一,核心在于其价值能直接从 “有趣” 跨越到 “有用”,并激发用户付费意愿,具备规模化潜力。与去年相比,2025 年的 AI 编程市场已形成共识:软件开发是全生命周期过程,涵盖代码生成、安全审核、测试发布等环节,而 “用平台型产品实现智能化软件研发” 成为行业趋势。
谈及国内 AI 编程创业团队的洗牌潮,柳钢直言核心问题是 “模仿多而创新少”。许多团队盲目追热点,却忽视了 “产品是否被客户认可、客户是否愿意付费、付费能否覆盖成本” 等根本问题,最终因同质化严重而退场。他同时指出,硅谷在 AI 编程领域的领先性源于对先进大模型的接触和创新文化的鼓励,而中国企业受制于生存压力,创新难度更大,但随着开源大模型的崛起,这一局面正逐步改变。
在商业化环境上,中国市场的竞争更激烈。柳钢举例:美国企业每年愿为每位程序员投入约 1 万美元用于技术工具,而中国企业很难为每位程序员投入 6 万人民币;此外,国内大厂习惯 “自己做 + 免费服务”,让变现型企业面临更大挑战。基于此,他提出中国 AI 编程的破局点在于 “私有化部署” 和 “全周期智能研发”—— 约 50% 的中国企业要求代码强制私有化,单纯公有云架构无法满足合规需求。
对于 AI 编程产品的评价标准,柳钢强调 “程序员愿意用、企业愿意付费” 两大核心维度。他反对 “AI 编程工具仅适用于 demo 开发” 的观点,认为企业级产品必须达到工业级标准;也不认同 “人人皆可当程序员” 的说法,主张普通用户应享受软件成果,而非参与开发。展望未来,他预测全球通用型 AI 编程企业最终可能不超过三家,遵循 “二八定律”,因编程是标准化范式,且企业级产品切换成本极高。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