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思源)在中国制造迈向数智化的过程中,一批具备战略眼光和技术落地能力的企业管理者正引领转型浪潮。杜娟,无疑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作为惠州市超群工艺制品有限公司的法人兼总经理,她以务实精神和系统思维,推动传统工艺制造企业在复杂、碎片、变化频繁的运营环境中构建智能化响应体系。
在制造行业长久以来的运行逻辑中,“经验”被视为排产、调度、市场预测等决策的核心支撑。然而,经验虽可贵,却也常因缺乏数据结构与决策机制而显露局限。在企业扩张、供应链复杂化、跨境订单增加的背景下,杜娟敏锐地意识到,“经验”必须转化为“可被调用的模型”,才能真正应对当下制造业的变化速度与决策要求。
为此,她主导设计并推动了“基于机器学习的生产线工人调度优化平台V1.0”的研发与落地。这一平台以历史调度数据为基础,结合岗位技能矩阵、排产优先级、季节性订单波动等多维因素,构建动态算法模型,为一线主管提供自动化班次建议。平台还内嵌“岗位应急预案模块”,实现突发情况(如请假、机器故障等)的快速人力调配建议,大幅提升生产组织的弹性与稳定性。
平台上线后,惠州市超群工艺制品有限公司在生产线调度效率、任务完成率及人岗匹配满意度等关键指标上均有实质提升。一名一线车间主管曾在反馈中写道:“原来我们是‘拍脑袋’排班,现在是‘跟数据说话’。”这一转变,并不仅仅是操作方式的变革,更意味着管理理念的重塑。
除了生产线,杜娟在市场预测方向上的探索同样深具前瞻性。“基于大数据的国际市场需求预测平台V1.0”正是她基于多年出口运营经验与行业数据分析能力所构建的成果。平台聚合节庆品类全球主要消费市场的社媒热度、历年采购数据、气候变化数据、港口通关情况等信息,以大数据建模方式为企业提供产品品类需求趋势预测、订单量级建议及备货周期预估,帮助企业优化从设计到发货的全链条响应机制。
杜娟强调:“过去我们做市场判断靠直觉,或者靠业务员的‘感觉’,现在我更希望把这些转为数据逻辑,再返回管理端作为决策依据。”这一平台不仅为企业自身所用,也已获得惠州市鸿发圣诞工艺制品有限公司等合作企业的使用授权。在授权合同框架下,这些企业亦通过系统反馈,为平台提供真实运营环境下的数据验证和优化建议,形成“应用—反馈—改进”的技术进化闭环。
与大多数只谈“系统上线”的智能化改造不同,杜娟所推动的智能化,是深嵌于组织结构、流程节点与决策文化之中的变革。她并不急于追求“炫技式”的系统堆叠,而是注重“系统的真实可用性”。为此,在系统上线前,她亲自组织测试小组,邀请一线调度员、市场分析员参与测试环节;系统上线后,又设立常态化使用反馈机制,推动技术演进与组织实际需求的持续对接。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项成果虽分别面向不同运营维度,但共同构成了“运营智能一体化”的关键基础:一个侧重生产端的资源配置,一个聚焦市场端的动态感知,两者互为补充,共同推动企业从过去“产能主导”的模式,向“需求预测—资源排配—执行响应”的闭环运营体系转变。
杜娟的工作,并不仅仅是推动了一个企业的技术升级,更重要的是为整个行业提供了一种“从管理逻辑到系统架构”的实操路径。在制造业面临全球不确定性、交付敏捷性要求日益提升的时代,她的探索为行业带来了一种高适配性的模型——以数据建模优化决策逻辑,以算法驱动释放生产与市场协同潜力。
正如她所言:“算法不能替代判断,但可以提升判断的底气。”这一理念背后,是她对制造运营规律的深刻洞察,也是她持续推动行业向理性化、系统化、智能化迈进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