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宣布研发制造人形机器人的那天,大众哗然的景象似乎历历在目,第一台optimus落地问世之时,人人都想凑近看一眼。而今年春晚舞台上,16台宇树科技H1人形机器人,凭借一场精彩绝伦的秧歌舞惊艳全球。在短短几年里,中国的人形机器人通过各种形式走进大众视野,它们有着不同的出身、名字、样子和特长,却共同组成了和书写了中国人形机器人的发展蓝图。
过去的几年里,中国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应用快速发展,量产进程加速,中国人形机器人企业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规模化的企业数量也不断攀升,竞争格局已经初现,而且越来越多跨界企业加入人形机器人产品阵营,汽车、电池等上下游产业链巨头也频频传出自研具身机器人的新闻……中国的人形机器人企业版图愈发庞大,在这其中不乏无数创新的先锋,凭借其出色的技术与创新能力、商业化能力,持续获得资本认可及媒体关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故事。
近期,“中国人形机器人本体企业百强榜”发布,这份由京津冀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联盟联合《今日制造与升级》杂志社、“具身智能机器人GoGoGo”新媒体矩阵,共同打造并发布的榜单,正是从以上的角度出发,综合公开媒体报道、企业官网官微、天眼查、新榜指数4大维度数据,最终呈现了人形机器人本体领域的代表“IP”。上榜企业凭借自己的实力,在榜单上留下自己的名字,更为我们呈现了创新与商业化实力,为我们解答了产业生态如何构建,如何发展,更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中国的人形机器人“从哪里来”,未来又将到“到哪里去”。
在这份榜单里,我们看到优必选50多亿美金的估值,其背后是专利数量3459项的“突出战绩”、车企近亿元采购订单,在创新驱动下,优必选在近期还实现了全球首创人形机器人热插拔自主换电系统,赋予机器人全天24小时不间断工作能力,用实践为行业诠释了“人形机器人第一股”背后,技术创新的“含金量”;
最近因“4个月内融资近10亿元”而备受关注的帕西尼,以感知能力著称,触觉传感器全球出货量领先,以此为核心研发的全新一代多维触觉人形机器人主打充分理解环境,获得了巨大的声量,也从另一个角度为行业呈现了,人形机器想要出圈,拥有绝对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在春晚上连续几年大放异彩的宇树科技,不仅仅只会跳舞卖萌炫技,其在今年交付量已经超1500台,连续五年盈利的商业化能力,更为我们现阶段破解人形机器人应用难题,塑造产品商业化能力提供了重要参考;“杭州六小龙”之一的云深处,深耕电力巡检,深挖应用场景,凭借自身的专注,在电力能源、应急消防等领域实现600+项目落地,做出了机器人产品如何适应应用场景、赋能应用场景的良好示范。
由清华大学孵化的星动纪元,专注在家庭场景的应用,尽管这一领域落地一度被认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其“死磕”技术,稳扎稳打,凭借人形机器人产品自如的运动表现,在今年已成功交付超200台,获得了海尔智家、联想等大厂青睐。来自阿童木机器人的“天兵一号”,是天津首款人形机器人,今年5月刚刚发布就即将投入应用,凭借仿生结构、算法生态、并联结构应用三大创新设计,直击产线柔性化升级的痛点,打破相关关键技术壁垒,当然,这更是一种新的研发思路,为行业呈现了机器人产品如何提升快速落地能力的示范。
医疗领域是人形机器人的“重镇”,被国家重点关注过的傅利叶智能,正在逐渐打破人形机器人在医疗领域难以真正应用的成见,通过累计超过5亿元的高强度研发投入,是怀揣着理想和使命,在打造为社会、行业增效赋能的产品,诠释着企业的使命与价值;银河通用则是瞄准药店应用,与美团合作打造无人药店已开设7家,今年计划增至100家,这是人形机器人避开拥挤红海,在消费零售领域应用的成功探索,也为业内企业差异化竞争提供了新思路。
当然,在这份榜单里也有不少跨界明星。我们看到了因造车声名大噪的小米,但其不仅仅是追热度,而是真正梳理了自己的优势,从生态链出发,构建属于自己完整而成熟的机器人产业链,为机器人这一带着离散化特点的产品赋予了增长的实力和保障。近期携具身智能机器人成果WAIC 2025,并发布全新自研人形机器人 “溯元”的上海电气也榜上有名,依托这一上市企业的“工业基因”,一改昔日人形机器人少见于工业场景的“老传统”,为行业展示了人形机器人在多元化工业场景的“人机协同、机机协同”的更多潜力和可能……
我们相信,这份权威榜单上的企业,各有其闪光点无法一一详列,作为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的标杆们,能够为整个人形机器人行业机及其上下游产业链,树立起发展榜样并持续激发行业创新动能,站在人形机器人产业进一步发展转型的关键期,从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出海路径、产品商业化等方面提供发展参考,成为中国品牌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典范。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