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0日至25日,一场名为《墨默等代》的VR书法艺术展在香港城市大学邵逸夫创意媒体中心举行。展览由该校创意媒体学院博士生岑逸少(Pierre "Yishao" Shum)呈现,集中展示其开创的"体书"艺术实践,以虚拟现实(VR)、动作捕捉等数字技术重新诠释中国书法这一古老艺术,探索其在数字时代的传承与创新。
媒介革新:书法艺术迎来数字转译

中国书法历经甲骨、青铜、帛、纸等载体变迁,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与哲学内涵。岑逸少结合其建筑师背景,在数字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提出书法艺术亦需面对媒介转换的当代命题。"体书"概念正是将书法从二维平面延伸至三维空间,从手腕运笔发展为全身律动,使书写过程成为身体与空间对话的动态雕塑。
身体书写:从"执笔"到"运体"的艺术跨越

展览核心在于"体书系统"。艺术家通过动作捕捉技术,将挥臂、移步、转体等身体动态实时转化为三维笔墨轨迹,凝铸为数字雕塑、影像及沉浸式装置。观众步入展厅,不再仅是旁观者,而是"行走于字里行间",切身感受笔画的力度、节奏与气韵。例如作品《登鹳雀楼》中,传统书法家罗澄波的一笔书与岑逸少通过全身动作在VR中写就的金色笔触形成古今对话,使"更上一层楼"的诗意获得空间化的新生。
哲思融合:以动态书写诠释传统智慧

在《五行五德》系列中,艺术家将金、木、水、火、土的自然属性与仁、义、礼、智、信的精神内涵相融合,通过身体语言进行动态表达:金的刚劲对应义的坚定,水的流转呼应智的灵动……作品既呈现抽象的身体美学,亦体现儒家思想与宇宙观的当代诠释。而在大型VR作品《行云流水》中,艺术家以十平方米空间为"纸",以全身为"笔",观众可穿行于凝固定格的笔画之间,体验"笔断意连"的书法精神如何转化为可游可感的建筑性舞蹈。
学术支撑:技术融合推动文化传承

本次展览不仅是艺术呈现,亦是岑逸少博士研究的成果展示。其提出的"身体文法"理论,通过动作捕捉、VR、3D打印等技术,将身体动作系统转化为书写语言,推动书法超越纸墨限制,进入数字表达的新阶段。艺术家表示:"希望观众体会到,书法不仅是笔墨技艺,更是能量的流动与身体的节奏。"
立足香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互鉴

展览落地香港,凸显这座城市作为中西文化交汇点的独特角色。"体书"既根植于中国书法传统,亦以科技为桥梁向全球观众开放,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字化浪潮中的创新活力与当代价值。
让文化遗产在当代焕发生机

《墨默等代》表明,数字化并非割裂传统,而是为文化遗产注入新生命的契机。书法艺术在虚拟现实中"舞动"起来,成为可触、可感、可参与的活态文化,实现了跨越时空的对话。这场探索证明,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涵能够借助新技术薪火相传,在沉默中等待,亦在创新中重生。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