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艺术语境不断更新的当下,视觉艺术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科技与艺术的深度交汇,使得传统美学与数字化形式并行发展,而站在这一转型前沿的人物之一,便是全球人文与艺术创想联盟文化与艺术事务中心总监贾雨桐。她不仅是一位学者型人才,更是推动行业创新与实践的行动者。记者近日对她进行了专访,深入探讨她在行业中的思考与贡献。
“当代视觉艺术的魅力在于,它不再局限于单一形式或空间,而是通过科技与观念的融合,创造出全新的体验。”在采访伊始,贾雨桐如此总结她对行业趋势的观察。她强调,这不仅是艺术手法的演变,更是社会审美意识和文化认知的一次深刻转型。正是基于这种理解,她在联盟内积极推动多样化的跨界活动,将理论思考落实为具体实践。

(工作中的贾雨桐女士)
作为文化与艺术事务中心的总监,贾雨桐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组织面向青年与中坚艺术人才的培训。她介绍,这些培训不仅涵盖传统艺术的基础素养,还强调如何理解并应用数字化工具,帮助学员在创作中融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大数据分析等手段。“我们希望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能坚守艺术的根本精神,还能具备拥抱未来的能力。”她说。通过这些培训,许多学员已能够在创作中展现出跨媒介、多维度的创新成果。
在专访过程中,她反复提到“桥梁”这一概念。她认为,作为中心的负责人,她的角色不仅是管理者,更是联结者。一方面要将新兴技术与艺术教育紧密结合,另一方面则要推动学员与行业、学术界乃至国际文化机构之间的交流。这种思维贯穿于她的工作理念,也使得培训活动不再停留于课堂,而是走向社会,走向国际。
除了培训,组织数字化艺术论坛的举办是她工作的另一重点。记者了解到,这些论坛已成为业内颇具影响力的交流平台,汇聚了来自不同国家的专家与艺术家,共同探讨数字艺术的发展趋势。从议题设计到嘉宾邀请,贾雨桐都亲自参与其中,力求论坛能兼顾前沿性与实用性。“论坛不仅是信息的分享,更是思想的碰撞。”她说道,“在数字艺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必须保持敏锐,去发现技术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
值得关注的是,她对论坛成果的落地尤为重视。在她的推动下,论坛中形成的诸多观点和案例,被进一步整理为研究报告,并分享至更多教育机构和艺术组织。这种做法不仅提升了论坛的影响力,也为行业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形成了学术与实践之间的良性循环。
谈及她的职业使命时,贾雨桐语气坚定:“我始终认为,艺术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紧密相连的。当代视觉艺术的未来,必然是跨界的、开放的。”她的这番话,正好解释了为何她能够在短时间内赢得同行的广泛认可。通过深刻的行业洞察与持续的行动力,她不仅推动了艺术的数字化探索,也塑造了一个包容且创新的行业环境。
采访的最后,记者请她对未来的视觉艺术发展做出展望。她沉思片刻后表示,随着虚拟现实和大数据等技术的成熟,艺术的边界将不断延伸,而艺术教育和行业交流也必须随之革新。“我们要做的,是让艺术回归其最本质的价值——表达与沟通,同时借助科技为它注入新的能量。”她的回答简洁而有力,体现了她对行业发展的深刻把握。
贾雨桐的故事告诉我们,杰出并不仅仅是成果的累积,更是远见、责任与行动的结合。从组织艺术人才培训到推动数字化艺术论坛,她的每一步都展现了在视觉艺术领域的战略思考与实践智慧。她的工作不仅塑造了中心的影响力,更为整个视觉艺术行业的未来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张若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