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9日,上海交通大学终身教育学院迎来了一场关于人工智能与绿色发展的深度对话。在绍兴市"人工智能赋能产城人文融合发展专题培训班"上,时链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闫磊作为特邀专家,与绍兴市各级领导干部共同探讨了AI技术赋能绿色低碳转型的创新路径。


把握时代脉搏:从VUCA到BANI的治理新思维
闫磊在讲座开篇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从VUCA时代到BANI时代的深刻转变。面对脆性、焦虑、非线性和不可预测性等新特征,传统的治理模式亟待革新。他强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已经超越单纯的技术范畴,成为提升区域竞争力、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引擎。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闫磊引用这一重要论断,并结合国家近期出台的《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阐述了人工智能在能源领域的应用前景。他认为,随着政策导向的明确,AI技术正从实验室快速走向产业化应用的"主战场"。

破解实践难题:AI构建能源管理新范式
针对当前各地在推进双碳工作中普遍遇到的能耗数据分散、碳核算效率低、节能成效难量化等共性难题,闫磊提出了基于人工智能的能源系统解决方案。
依托物联网实现水、电、气等多源数据的统一采集和实时监测;运用AI算法模型深度分析用能行为,精准识别节能空间、智能预测负荷趋势;通过动态调控持续优化系统运行。最终构建"感知-决策-优化"的技术闭环,为能源管理提供了全新范式。
"这一技术路径的核心价值,在于将传统碎片化的能源管理,升级为数据驱动、智能协同的系统工程。"闫磊表示,通过这一创新模式,节能成效将真正实现可量化、可验证、可持续。

创新机制引领:能源托管模式的实践价值
在讲座的重点环节,闫磊深入剖析了公共机构能源托管这一创新机制。与依赖财政投入的传统节能改造不同,综合能源托管服务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建立"能源费用打包、专业全程运维、节能效果兜底"的良性机制,实现了"零财政投入、高能效提升、强运维支撑"的多赢局面。
闫磊分享了多个成功案例,包括西安市"1+6+N"公共机构能源托管模式、天津静海区AIoT智慧供热系统,以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等大型项目的创新实践。这些案例生动展示了能源托管模式在提升能效、优化运维等方面的显著成效,为绍兴市推进零碳数智化转型提供了有益参考。

赋能区域发展:培训引发积极反响
本次专题讲座在与会领导干部中引起热烈反响。大家普遍认为,课程内容既有理论高度,又具实践价值,为绍兴推进公共机构节能改造、产业园区绿色升级等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当前,绍兴市正处于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时期。通过此次培训,各级领导干部对人工智能赋能绿色发展的认知得到进一步提升,为绍兴加快建设"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现代化城市注入了新的动能。与会代表表示,将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积极探索符合绍兴特色的绿色智能发展路径,推动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