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风细雨的话语,启迪莘莘学子的心灵;孜孜不倦的教诲,书写生命至上的责任。作为西安科技大学安全学院应急技术与管理系主任,矿山应急救援研究所所长,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播撒着知识的种子,耕耘着精神的家园。
三尺讲台上的传承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从教20余年来,从未忘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始终秉持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将全部热情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强调五育并举,促进全面发展”。郑学召教授始终坚持能力导向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国内外学术高峰论坛等活动,不断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思维,增强专业性和实践能力。他秉承“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严格把控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术规范。同时,他通过“以赛促学”的方式,鼓励学生在各类竞赛中磨炼自身的综合应用能力、前瞻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坚持言传身教,深化以研促教”。“只有将知识变成自己的,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实践。”郑学召这样说,也一直在这样做。他以讲求教学方法、注重教学效率、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原则,保质保量完成各项教学任务。他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因材施教,并结合教学所需深度融入实践经验与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他给予更多的是引导,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践和创新能力,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他是学生眼中的良师益友,也是他们崇拜的榜样。
——“育人成效颇丰,质量获得认可”。“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教育的明灯,郑学召走在了教育探索和实践的前沿。他先后指导硕博研究生40余名,所指导学生先后获得国家奖学金、孙越崎优秀学生奖、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优秀学位论文”以及省部级科研奖励多次;在以“综合应用能力、前瞻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为主要考察目标的竞赛中,所指导学生获得校级、省部级、国家级课外竞赛奖励50余项。他的育人模式与培养质量,受到历届学生与企事业单位的认可与好评。
生命至上的践行
“教学理论可以指导科研,科研成果可以深化理论。”纸上谈兵,终不是传承之道。科研领域,是郑学召教授的另一处重要战场。
——“传承精彩精神,投身矿山救援”。踏入安全科学与工程的学术大门后,导师徐精彩教授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科研精神,始终影响并带领着郑学召教授投身于安全科学与工程的领域中。郑学召教授一直致力于矿山应急救援设备的研发和应用,从2010年研发到现在不断升级、逐步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他付出了很大的心血,但他的愿望却是研发的探测设备永远不被使用,永远不发生矿井事故。除此以外,还研制了煤田火区侦测机器人,矿用救援无线通信装置、矿用本安型计算机等装备,获相关专利63项,矿用安全标志证书16个,主持编写国家能源领域行业标准《矿用钻孔通信装置》并主持开发救援钻孔多元信息侦测装置,已经被收录到国家级应急救援基地装备清单,进行全国范围推广应用。
——“潜心科研多年,学术成果显著”。在我国煤炭赋存条件复杂,且随着煤炭开采向深部转移,冒顶、透水、瓦斯爆炸等重大事故时有发生,传统方法实施难度大的背景下,针对事故发生后,灾区环境信息的及时准确获取、生命信息的精准探测与识别的难题,郑学召团队开发出灾区异质传感器数据实时感知与传输技术、研发了隐蔽空间生命信息快速感知技术、研究了灾后物联网重构时无线Mesh组网信号的衰减机理,研制出适用于矿井坍塌、瓦斯爆炸、透水等多灾害场景的矿山灾后物联网重构与关键信息实时感知系列装备,能够为形成矿井、省市级、国家级应急指挥中心多级协同救灾指挥决策体系和科学救灾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践行两个至上,致力社会服务”。郑学召先后参与现场矿山救灾工作20余次,特别在山东平邑石膏矿“12·25”坍塌、山东栖霞笏山金矿“1·10”爆炸、新疆丰源煤矿“4·10”透水等事故救援中,作为团队主要成员第一时间携带自主研发的钻孔生命信息探测装置昼夜兼程、紧急驰援、争分夺秒、全力施救。根据现场救援指挥部要求,24小时不间断监控探测,全力搜寻井下被困人员。最终通过垂直救援钻孔成功搜寻到被困矿工,为钻孔施工人员搜救提供可视化探测设备与技术支持,为成功营救被困矿工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了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和各级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赞扬,充分彰显了“西科力量”,用实际行动再次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倾尽一生之力,只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信仰,郑学召相信,无论是治学,还是科研,只要心在一艺,终有乘风破浪,其艺必工的一天。
未来,郑学召将继续孕育桃李,投身科研,继续用更多的创新,演奏中国矿业安全的交响曲。(文/张霞)
人物介绍
郑学召,教授,博生研究生导师,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高级访问学者,西安科技大学矿山应急救援研究所所长,西安科技大学安全学院应急技术与管理系主任。主持纵向课题11项,承担校企合作项目30余项。成果先后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3项,授权国家专利81项,软件著作权4项。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出版专著3部,入选2024年“陕西省感动教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