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办的“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办,共有53个项目斩获中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该奖项迄今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十四届评审颁奖活动,先后授予683个单位及行业机构、497个创新成果和项目、2353名学者及专家表彰奖励。
吴文俊先生是我国最具国际影响的数学家之一,享有“人民科学家”、“最美奋斗者”的美誉。吴文俊先生青年时代以突破性研究扬名海外,38岁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晚年又开辟数学机械化这一崭新领域,并以卓越成就享誉世界。
2011年,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以吴文俊先生命名,设立了“”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奖项承载着后辈学人对吴文俊先生敬仰的怀念,代表着社会公众对科学精神,科学家精神的崇高礼赞,寄托着中华儿女对建设世界强国的殷切期待。自设立以来,“”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提名机制逐步优化,评审程序日益规范,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激励着智能科学技术领域创新人才竞相涌现。
“”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始终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瞄准科学交叉前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本届为例,获奖项目中超过半数直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针对卡脖子技术难题开展攻关,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充分展现了获奖团队对国家战略的精准相应和有力支撑,也印证了“”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立足国家全局的评审导向。
“”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作为我国智能科技领域的最高荣誉,14年来始终紧跟国家发展步伐,表彰了一大批在基础研究、技术突破、产业应用等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科技工作者,为青年科技人才搭建了广阔的舞台,营造了鼓励创新的科研环境。
未来,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将进一步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注重原始创新,深化产学研协同,恪守科技伦理,倡导科技向善,联合广大科技工作者为智能领域贡献新的智慧,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能,为科技自立自强做出新的贡献。
历届成就奖获得者
陆汝钤
第八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最高成就奖获得者
陆汝钤,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陆院士在人工智能、知识工程和基于知识的软件工程方面做了系统和创造性的工作。他设计并主持研制了知识工程语言TUILI和大型专家系统开发环境《天马》。首次把异构型DAI和机器辩论引进人工智能领域。研究出基于类自然语言理解的知识自动获取方法,开发出基于知识的应用软件自动生成技术。研究并主持实现了一套全过程计算机辅助动画自动生成技术,在艺术创造领域推进了人工智能方法和技术,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近年来提出并系统地发展了知件及知件工程以及知件和软件协工程等一整套发展思路,在国际上首次给出大知识的10 MC 特征刻画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积极倡导和促进中国知识产业的发展。陆汝钤作为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开拓者和先驱之一,在知识工程方面取得系统性创新成就,特别是在全过程动画自动生成、专家系统开发环境、软件自动生成、少儿图灵测试、知件、大知识特征刻画等方面取得多项被国际公认具有创新性的领先成果,是我国首位获得“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的科学家。
张钹
第九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最高成就奖获得者
张钹,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长期从事人工智能的理论、技术和应用研究,是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先驱者之一。他与张铃教授合作创造性地把代数、概率等数学理论与认知理论相结合,提出了基于商空间的多粒度问题求解理论,成为粒计算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他以该理论为指导,提出多层信息综合、多层规划与搜索等新的研究方法,形成新的算法,有效地降低了问题求解的计算复杂度。他从多粒度的商空间理论出发,提出了研究不确定性处理、定性推理、模糊分析的信息融合的新原理。他指导和参加了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及应用、知识工程、智能机器人、智能控制以及人机交互技术等应用技术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优秀应用成果。他在领导团队建设和带领团队攻关上取得国际公认的重要成果,作为智能机器人主题专家组专家,他对中国智能机器人高技术计划的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是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智能系统与技术”实验室的创始人之一。张钹院士治学严谨,诲人不倦,为我国人工智能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荣获2019年度“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
李德毅
第十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最高成就奖获奖者
李德毅,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第六、七届理事长,第八、九届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研究员。我国不确定性人工智能的开拓者、无人驾驶的积极引领者和人工智能产学研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从符号主义人工智能中得到启发,率先证明了关系代数和谓词逻辑的对等性,把数据库的搜索问题变换成为逻辑推理问题;用智能控制的方法在全球第一个竖起三级倒立摆,并表现出各种稳定的动平衡姿态,获得世界自动控制联合会杰出论文奖。提出了云模型、云推理、云变换、云水印、数据场等一整套认知物理学方法,用云模型形式化人类认知中的概念,发现了模糊性对随机性的依赖性,把模糊数学回归到概率和统计的认知,填补了数据和语义之间的鸿沟;用数据场描述原始数据对象间的相互作用,填补了数据模型和认知模型之间的鸿沟;用云模型和数据场方法研究复杂系统的非线性特征,成功模拟并解释了涌现现象。
潘云鹤
第十一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最高成就奖获得者
潘云鹤,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长期从事计算机图形学、人工智能、CAD和工业设计的研究,是中国智能CAD和计算机美术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他于1979年研究的我国首项智能CAD“智能模拟彩色图案创作系统”,创造性地解决了图案构图、色彩和描绘等知识表达。利用组合爆炸而创新,通过综合和类比生成设计智能CAD技术,在花型CAD/CAM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成果用于大批企业。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在开拓与推动我国计算机美术的发展方面潘院士成效卓著,完成的15项研究成果均达国际先进水平。发表论文120篇、专著3部。提倡的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育才模式已在浙大推广。
郑南宁
第十二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最高成就奖获得者
郑南宁,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专家,IEEE Fellow。长期从事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人工智能系统及其先进计算架构等研究,是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行者和奠基者。他提出的视觉场景理解立体对应计算的Markov网络模型被写入国际计算机视觉经典教科书;他建立的视觉注意力计算理论被国际著名学者评价为“引领视觉注意力研究的第二次热潮”。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主持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套高性能机器视觉与车牌及车型识别系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精密装配机器人视觉系统JZR-V,使我国机器人视觉研究达到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数字电视视频处理系列芯片,带动产值上亿元;主持研制出我国第一颗宇航级视觉信息和图像处理芯片、中国空间站核心舱机械臂视觉系统、探月重大专项三期工程“嫦娥五号”月壤表采机械臂视觉系统,解决了国家重大工程中视觉芯片与系统的“卡脖子”问题。国内最早开展无人驾驶智能车研究,引领我国无人驾驶关键技术“0到1”的突破。在国内首次实现L4级无人驾驶智能车,推动了我国无人驾驶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出的“混合增强智能” 被列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五大方向之一,成为我国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一种重要范式。
高文
第十三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最高成就奖获得者
高文,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信息与工程科学部主任、博雅讲席教授, IEEE/ACM Fellow。现任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计算机学报主编等。以第一完成人身份,一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一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五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23年)、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2023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22年)、广东省南粤突出贡献奖(2021年)、“2005中国十大教育英才”称号和中国计算机学会王选奖。主要从事人工智能应用和多媒体技术、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虚拟现实方面的研究,主要著作有《数字视频编码技术原理》《Advanced Video Coding Systems》等,在本领域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
徐宗本
第十四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科技成就奖获得者
徐宗本,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琶洲实验室(黄埔)主任。长期从事机器学习、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在相关数学理论与技术、基础算法与创新应用方面取得系统性成果, 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而基础性贡献。他提出稀疏信息处理的L(1/2)正则化理论,为稀疏雷达成像奠定了理论与技术基础,在广泛科学与工程领域应用并已产生重要影响;提出机器学习的适配性理论,在突破机器学习先验假设上做出了系统性、奠基性工作,为人工智能基础算法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出模型驱动的深度学习原理及方法,在突破机器学习“大容量假设”和深度学习“设计难、解释难”上取得重要进展,开拓了最优化、反问题求解和医学成像研究新方向;大力推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落地,在解决多个国家重大需求问题上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