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扎根,坚持原创
白舜文的学术生涯深耕于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至2019年间,他在此完成本科、硕士到博士的完整学业,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任南琪教授,奠定了扎实的科研根基。博士阶段,他还赴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开展联合培养,进一步拓宽了在环境经济与水系统建模领域的国际视野,为后续研究注入了全球化视角。
投身科研工作后,白舜文始终坚持将基础研究与应用实践并重,先后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发表SCI论文60篇,申获发明专利与实用新型20项,登记软件著作权11项,并参与编制国家与省级技术标准4项,曾获Elsevier“中国金色开放获取高下载论文奖”。
算法落地,让海绵城市更智慧
在城市水系统研究领域,白舜文创新性提出“图动力网络”新范式,并构建起HIT.WATER算法体系。该体系突破性地将图神经网络、神经形态计算与强化学习技术协同融合,深度应用于“源—网—厂—河”全链条建模与调控,成功实现秒级响应、分钟级推演与百万节点级计算的高效能目标,同时打造出算法即服务(AaaS)能力,让核心模型可随时被业务端灵活调用。
近五年来,白舜文持续推动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对接,主持15项校企横向项目,总经费超3000万元;作为核心牵头人,他担任多个城市级海绵城市管控平台总负责人,在晋城、长春、松原等地成功落地实践,实现了从实验室原创算法到城市级规模化应用的标志性跨越,为智慧水务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施范例。
技术标准与战略咨询 双轮驱动
作为海绵城市建设专家及国家超长期国债评审专家,白舜文长期参与地方基础设施更新的战略谋划与技术统筹,协助沈阳、长春、哈尔滨、无锡、南宁等15个地方政府开展系统性城市更新与智慧水务项目策划,累计支撑基础设施投资规模超过30亿元,涵盖雨水系统改造、智慧管控平台建设、监测网络部署与全过程评估。在多个城市的规划审批与财政预算论证中,他提供了关键支撑,既是科研创新者,也是工程统筹者。与此同时,他还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级与省级标准3项,如《智能化碳纤雨水收集模块系统技术规程》、《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排水管道工程技术标准》,推动先进技术成果实现制度化落地,进一步提升了在行业内的技术与政策影响力。
逐梦科研 造福社会
“让排水系统学会‘思考’,让每一次投资更有把握。”这是白舜文始终坚守的愿景。无论是在科研一线、工程现场,还是政策谋划与标准制定的环节,他始终坚持把学术创新与城市治理的切实需求紧密结合。未来,他将继续带领团队,深耕类脑计算与智慧水务的融合研究,探索“从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的科学路径,用“可度量的韧性、可兑现的可持续性”,助力中国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文/丁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