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布《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新能源车领域的动力电池安全技术正迎来一场革命性的升级。新标准对热扩散、底部冲击等测试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不仅强调在极端情况下电池“不起火、不爆炸”,还更加注重乘员在热事件中的安全防护,推动电池防护体系向系统化、高性能化发展。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动力电池的安全防护技术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亮点:
一、全面深化的安全理念
新标准将热扩散安全目标从简单的“报警”提升至“无热失控、烟气无害”,这迫使企业从材料、结构、系统三个维度重新思考安全设计,促使电池防护策略从被动防御转变为主动阻隔。
二、底部防护成为技术突破的关键
新标准增加了底部冲击测试,模拟实际路况中的碎石冲击、拖底等情形。传统的金属护板在低温下易碎,而复合材料则存在耐候性差、工艺复杂等问题。行业急需一种新型涂层材料保护底护板,既能实现轻量化,又具备强韧性和良好的环境适应性。
三、材料创新引领防护技术的升级
以长能科技研发的铠诺®底护板防护弹性体材料为例,该材料基于分子结构设计,能在-40℃至150℃的超宽温域内提供防护,高温模量明显优于传统防护涂层。在石击测试中实现“零破损”,耐磨性提升了约10倍。这种材料不仅满足了新标准中的多项严苛测试,而且以单层材料实现了传统多层结构的防护效果,大幅减轻了重量并提高了工艺效率。
四、轻量化与绿色制造并驾齐驱
在新标准时代,电池系统需要在安全性与能效之间找到平衡点。据悉,该新型防护涂层材料新材料通过优化密度与结构,可实现减重50%,无需烘烤,同时支持20秒快速固化,无需烘烤,能够满足新能源汽车对高效生产、节能降耗的需求。
预计到2026年7月1日新规实施后,动力电池安全技术将迈入一个高标准、精细化的发展新阶段。行业领军企业正通过材料创新和系统优化,为电动汽车构筑更加坚固的安全防线,助力产业在安全与性能上实现双重飞跃。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