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三个深化” 培养机械类创新型人才

2025-10-28 15:20:18     来源:

——记武汉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第二次全国教育大会指出,“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武汉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致力于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深化党建引领、专业培养、实践锻炼,积极探索机械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新路径。

深化党建引领,厚植行业情怀

学院始终注重理论武装,坚持立德树人培根铸魂,不断创新思政教育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坚定听党话、跟党走,厚植行业情怀。

全面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延伸理论课堂、创新学习机制、优化教育载体,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将理论学习延伸到课堂,由任课教师组织“课前三分钟”微宣讲,形成“接受—认同—深化”的理论学习运行机制。开设“博导讲坛”“研学讲堂”“成功之路”等内容丰富的讲座,让理论学习有“新”更走“心”。把思想引领融入日常,成立理论宣讲团(研究生讲师团博学分团),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开展“国旗下的讲话”活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

图片1.jpg

组织开展举办“传承抗战精神,砥砺复兴力量”“国旗下的讲话”活动

夯实“大思政”育人阵地。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将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型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大国工匠进课堂”计划,邀请中复神鹰碳纤维张国良总工程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上汽通用五菱吕俊成总经理(全国劳动模范)等为代表的行业领军人物开设“校友论坛”,讲述其深耕建材建工、汽车行业的奋斗历程,以榜样力量厚植学生投身行业的职业理想。实现“名师名导”班主任配备全覆盖,开展“和谐导学关系建设季”系列活动,引领学生勇担制造强国使命。坚持网络育人,连续七年开展“信•中国”红色书信育人品牌活动,讲述红色书信背后的革命故事,激发学生投身制造强国的信心和决心。

图片2.jpg

校友企业家张国良与学院师生交流座谈

发挥文化浸润功能。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组建红色讲演团,在全院范围内广泛开展“红色故事我来讲,红色人物我来演”活动,五年来累计1000余名学生参与,形成62个红色剧目,其中25个剧目在院内进行了展演。加强校风学风和师德师风建设,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践行“笃于理、精于工、行于和”的院训精神相结合,在教师中开展“卓越教学奖”评比,在学生中开展学风创优行动,用身边先进典型引领创新型人才培养。每年举办“文化自信与制造强国”系列活动,在机床文化园中展示了机械学科加工的基础机器——机床实物,激发学生在文化浸润熏陶中领悟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引导学生践行制造强国使命。

搜狗高速浏览器截图20251028121322.jpg

学生自编自导红色剧目、排演红色舞台剧

深化专业培养,夯实学业基础

学院注重专业能力培养,从机械类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素养出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夯实学业基础。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围绕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制造强国战略和制造业转型升级重大需求,确立“以智慧引领人生、具有卓越追求和卓越能力,引领科技前沿、引领行业创新、引领区域发展的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以机械工程国家特色专业为基础,依托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工程教育认证专业、1个教育部新工科专业和3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通过高考直录方式开办机械工程(智能制造)卓越实验班,探索机械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推动本科生导师制,导师从大一上半学期末开始带领学生通过科技创新训练实践项目,快速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素养。加快人工智能融入教育体系,融合数字化课程资源、AI智能体、AI学习助手等技术打造学生个性化、精准化的学习模式,以数智驱动实现人才培养从“标准化”到“大规模个性化”的数智赋能转型。

图片4.jpg

基于数智双谱的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与学生能力图谱建设

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坚持以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把专业调整优化改革作为提高专业建设质量的重要抓手,持续优化专业结构,构建适应行业发展动态的新工科课程体系。把机械工程专业作为样本专业高质量完成国家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受到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和教育部教育质量评估中心高度肯定。立足建材建工、汽车等行业产业背景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行业特色新工科专业建设,将现有四个专业进行“升级改造”,打造智能制造等特色专业集群,开设产教融合的“半导体制造工程”、“智能感知与控制工程”2个微专业培养模式,着力为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组织协调多个教学单位,重塑融合机械、计算机、电子、信息、控制等多学科交叉的“知识-能力-素质-价值”四维体系,开发涵盖在线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案例库等在内的丰富数字化课程资源,满足学生多样化、自主化学习需求。

图片5.jpg

学院本科专业建设情况

锻造卓越师资队伍。坚持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持续锤炼教师基本功和创新实践能力。以提升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为重点,完善教师培训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机制,切实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围绕学校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大力选聘领军团队带头人,实施专业建设团队、特色专业责任教授和精品课程教学名师评聘制度,在建设精品课程中提升工科教育教学水平。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和实习基地67家,聘请企业生产、科研、管理一线的110多名专家任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联合指导学生围绕行业企业一线的工程问题、案例和项目开展学习研究。每年选派教师深入企业实践锻炼,建设一支有丰富机械工程背景和较强学术水平的师资队伍。

图片6.jpg

邀请陈学东院士为中青年教师开展业务培训

深化实践锻炼,提升创新能力

学院注重实践育人,积极推动实践培养模式改革,通过产教协同、科教融合等跨界协同方式,提升机械类创新型人才创新能力。

推进产学研融合。构建学科赋能科教融汇育人法,开展“小团队服务大企业”活动,把课堂“搬到”工厂,走进工程现场,参与新能源汽车、微电子芯片等工程实践,让学生深度了解施工规范、工艺流程,促进学科专业和企业发展良性互动。协同高校和企业育人力量,加大“引产入教”“以产促教”力度,把工厂“搬进”课堂,将重大工程建设中的科技创新成果、新工艺工法等纳入课程教学内容,形成“学生企业双选-企业课题开题-企业入职培训-实践课程教学-轮岗实习-结业答辩”的企业实践课程流程体系,打造校企联动共建、多元协同育人的运行机制。建立真实场景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平台,为学生提供沉浸式、交互式的实践学习环境,依托光纤传感技术与网络国家工程研究中心、5个省部级实验室以及国家重大项目,带领学生直接参与项目研究,培养学生对真实工程实践问题的独立思考与解决能力,形成“科研反哺教学-教学启迪科研”的双向循环的科教融合新机制。

图片7.jpg

校企协作资源共建与协同育人

促进创新能力培养。以新工科建设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引领,强化科学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培养。聚焦“师生资源共享”,坚持知行合一、融真务实,组建大学生创新基地,并建立大学生创新基地功能型党支部,组建交叉学科方向科研攻关团队,开展系列师生结对共建活动,创建了“导师-研究生-本科生”三级联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赛事指导机制。推进“课堂+竞赛+实践” 三维育人场域,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在竞赛实践中激发创新意识、锻炼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5年来,学生在各类科技竞赛中获国家级238项、省级285项,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151项。 2022年全国普通高校竞赛排行结果(本科)榜单中,学校以总分100分位列全国第1,学院为此佳绩作出突出贡献。

图片8.jpg

图片9.jpg

组织学生参加系列创新创业大赛

提升社会实践能力。将“专业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教育引导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在社会实践中提升能力。紧扣制造强国、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每年组织师生前往芜湖市、黄石市等地开展企业实践、义务支教等社会实践活动。学院组织“守望者”社会实践队连续五年赴黄石市阳新县枫林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全面了解乡镇企业的生产流程与技术现状,帮助乡镇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以科技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实践队相关事迹被中国青年报、湖北日报等媒体报道,获评湖北省“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5年来,学院有9名学生参加了研究生支教团服务西部教育,400余名学生深入机械汽车行业开展“百岗行动”,近90%的学生深入地方企业开展合作研究和社会实践,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建材建工、汽车等行业就业率超过60%。(供稿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作者:吴超群、宋春生、王长喜)

10.jpg

11.jpg

学生深入行业龙头企业开展百岗行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标签:

猜你喜欢

施耐德电气亮相2025亚洲国际物流技术与运输系统展览会,数智创新赋能物流行业跑出“加速度”
科杰科技&甲子光年:2025中国Data&AI数据基础设施白皮书
宏碁再度荣登福布斯「全球最佳雇主」及「全球女性友好公司」榜单
悦灵犀AI全新版本是一次革命性的底层技术架构全栈进化
从保鲜到烹饪 三星AI神 冰箱9系带来全方位智慧厨居新体验
11.11消费报告:3D打印机、AI眼镜、机器人等备受关注 京东相关产品迎来显著增长
《土木工程科学(英文)》创刊仪式及编委会议成功举办
青藤之恋:沉淀安全治理经验,为婚恋服务安全信任基石添砖加瓦
英特尔助力阿里云推出多款云实例与存储方案,共筑AI时代云端算力基石
中昊芯英创始人杨龚轶凡作为中国AI芯片企业代表受邀出席迪拜AIM SUMMIT
山东移动携手华为共筑算力互联网赋能移动爱家业务创新实践
领航智慧农业新征程丨潍柴雷沃智慧农业亮相2025国际农机展
灵科超声波获ISO 22301认证,赢得全球高端制造信任票
蝉联!中通服创立科技连续五年上榜“四川数字经济企业100强”
欧拉汽车发布欧拉5,打造自然美学设计
凯迪仕荣膺第32届中国国际广告节“年度整合营销金案”称号
相约上海,共绘智能化新蓝图——华为坤灵中国行2025上海站即将启幕
芯联集成自主研发8英寸SiC MOSFET器件已送样欧美AI公司
“一县一品”促中国制造升级,启信宝洞察县域产业动态
百奥蒂(BIOTICLIFE):专利竞赛加速,全球再生医学正重写未来
巫洪运:医疗器械领域的创新领军者
Teads 推出 CTV Performance:以真实成效重新定义联网电视广告衡量方式
安博会前瞻:神眸拓宽安防X影像新格局,从芯片、AI到场景破圈之路
三展联动:140多份签约+68个投资立项 赋能产业发展
盈拓国际展览总代理启动!2026年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国际家具和室内装饰展览会(INDEX DUBAI)全面承接中国区报名
华为数字能源6大标杆成功入选国家级交能融合典型案例
被 TCL 酒店电视 “宠坏” 后,普通酒店的房间都成了将就
浴霸不一样了:奥普以AI智能科技重塑卫浴新体验
智算筑基·场景破局:邮储银行的数智化转型实践
2025科创中国·北京创新荟“AI赋能产业升级与转型”系列研讨交流活动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