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是国民经济之血脉,油气作为主体能源,其安全稳定供应关乎国计民生与国家安全。在这样的关键领域,总有一群以智慧和力量推动行业前行的探索者。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朱如凯,便是这样一位油气勘探领域的杰出代表。在他眼中,大地深处沉寂亿万年的岩层并非无声顽石,而是封存着流动黑色血脉的厚重史书。他深耕油气沉积与储层地质学研究,在沉积储层基础研究、岩性地层油气藏与非常规油气地质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是我国新一代油气沉积学科发展建设的重要突出贡献者之一。

在我国油气资源禀赋以陆相沉积为主、勘探开发难度日益增大的背景下,朱如凯三十余载坚守创新,在沉积储层地质领域深耕细作,一步步攻克“卡脖子”难题,助推岩性地层油气藏理论突破和陆相页岩油勘探革命性进展。他用科研人生解读岩层密码,带领团队率先在国内应用纳米CT等手段开展页岩纹层结构与微纳米孔缝连通性研究,系统开展细粒沉积岩有机质富集机制、湖盆中心储集体发育机理与分布规律、微纳米孔缝系统与有效储层形成机理、陆相页岩油/致密油富集机理与分布规律的研究;他积极倡导推动陆相细粒沉积学、非常规油气储层地质学建立和发展;他与团队一起推动我国油气勘探从湖盆边缘向湖盆中心、由中浅层向深层、由源外向源内拓展,将“陆相生油”的传统理论推进到“陆相产油”的现代传奇,为我国油气沉积学科发展建设与油气勘探突破发现和储量增长做出了突出贡献,为端稳端牢“能源饭碗”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与技术保障。

创新突破,推动油气勘探向湖盆中心拓展
在此之前,我国学者对陆相沉积与页岩生烃潜力的研究,为陆相石油地质理论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过去几十年的勘探主要集中在湖盆边缘及邻近区域,随着时代发展,陆相沉积学理论亟待更新。朱如凯将目光瞄准湖盆中心沉积学理论方法建立与发展,发现储层新类型,带领团队取得三项重要成果,他们创新形成遥感解译+层序地层学+微纳米CT联合的“沉积学六级尺度研究方法”,创建探地雷达+激光雷达等联用的“数字露头建模技术”,实现了千米至纳米尺度的沉积体空间分布定量表征,为科学研究沉积演化规律、精细刻画沉积体提供了有效技术方法。
同时,他与团队阐明了敞流湖盆是湖盆中心浅水三角洲砂体发育的重要条件、砂质碎屑流是一种“无根”重力流与“终端扇片洪砂”成因机制,揭示了湖盆中心储层分布规律,改变了“湖盆中心区储层不发育因此为勘探禁区”的传统认识,为油气勘探领域的规模拓展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团队成果为亿吨级大油气区的快速发展和规模储量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此外,团队还发现“适度的火山喷发(5% - 7%凝灰质含量)促进有机质富集、咸化与水体分层利于有机质高效捕获和保存、低沉积速率(5cm/1000a)利于有机质保存”的新机制,并建立了细粒沉积新模式,指导编制了松辽、鄂尔多斯等重点盆地分层段富有机质细粒沉积岩分布图,为客观评价油气资源潜力奠定了理论基础。
破解难题,推动油气勘探向深层-超深层拓展
随着油气勘探逐渐向深层-超深层发展,破解流体活动对成岩作用及其演化控制的难题成为判断储层品质的关键。在此背景下,朱如凯聚焦流体-岩石反应实验模拟等研究,带领团队取得两项重要成果。
他与团队自主研发高温高压成岩物理模拟系统,创新形成微区包裹体测温-团簇同位素-阴离子浓度测试联用流体分析技术,阐明阴离子浓度变化和成岩流体演化规律,发现流体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的定量关系,揭示有效储层成因机理,建立储层成因新模式。同时,建立“定成岩序列-成岩相类型-成岩相分布-综合评价”定量评价流程,预测了四川等盆地深层有利储层和油气富集高产区分布。
此外,他与团队通过实验阐明了“低地温场、早期油气充注、溶蚀作用对储层孔隙保存非常有利”“白云石化作用、溶蚀作用、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作用、构造破裂作用控制碳酸盐岩储层品质”机理,建立了新模式,评价预测了塔里木等盆地有利储层分布,为深层海相油气勘探发现提供了核心科学支撑。
突破瓶颈,推动油气勘探向源内规模拓展
如果说岩性地层油气藏和深层勘探是破解油气资源的显性密码,那么将视野聚焦页岩油,则是一场向地球深部索取宝藏的纳米级革命。页岩油开发,被称为“石头缝里挤石油”,其勘探开发难度极大。朱如凯迎难而上,直面陆相页岩“生油、储油、产油”的世界级科学难题,主持细粒沉积学、非常规储层地质学及陆相页岩油形成机理等重大基础科学研究,聚焦陆相页岩纳米级孔缝系统成因与表征、甜点区/段评价等研究,实现两项重要突破。
首先,他与团队创建以微纳米CT、QEMSCAN、FIB-SEM等联用的页岩纹层结构与微纳米孔缝连通性表征方法,以多孔纳米材料合成与地层条件下原位物理模拟为核心的烃类赋存及可动性评价技术系列,发现陆相页岩纳米级孔缝内仍有石油赋存,确定页岩储油层充注孔径下限为20纳米,突破了“页岩仅为生油层”的传统认识,为页岩具有“储油”“产油”能力提供了直接证据,引领非常规储层地质学理论的建立与发展,为陆相页岩从“生油”到“产油”的重大转变提供科学基础,开辟了资源新领域。
其次,他与团队提出“富有机质供烃、微纳米孔缝控储、优势层段富集”的页岩油/致密油富集理论认识,稳定且有规模、热成熟度适中的富有机质页岩是页岩油/致密油形成的物质基础,有一定容积规模的微纳米孔缝且具脆性的多类储层是其赋存重要条件。确定了含油、储集、可压、可动等甜点区/段评价关键参数标准,制定了地质评价国家标准,奠定了源内勘探发现理论认识与评价基础,评价优选出鄂尔多斯、松辽、准噶尔等重点盆地的甜点区分布,支撑了国家级页岩油示范区建设。

成果落地转化,开启能源未来
为了加速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一线,朱如凯带领陆相页岩油地质-工程一体化协同创新团队,冒着严寒到大庆古龙页岩油区的雪原上,顶着酷暑在柴达木英雄岭页岩油藏的荒漠戈壁里,实地调研收集了大量第一手数据,为基础科学研究打下了扎实基础。团队凭借扎实的科研攻关,短时间内形成系列创新成果,并将理论突破迅速反哺现场实践,最终攻克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团队的中青年骨干亦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淬炼中,实现了专业能力的跨越式成长。
朱如凯近两年连续入选Elsevier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影响力榜单。他不仅在油气勘探开发理论和技术方面努力实现创新突破,更是作为国家战略的推动者,参与制定了国家标准5项、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合著的《陆相页岩油形成与分布》则系统描绘了中国页岩油的未来图景——中高熟页岩油将成原油稳产的重要基石,中低熟页岩油则可能成为下一场能源变革的“革命者”。
三十载科研征途,不改初心,朱如凯始终紧贴国家能源需求的脉搏,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开拓创新,推动了我国油气事业的发展。朱如凯的成就,深深镌刻在鄂尔多斯、准噶尔、松辽等盆地一座座崛起的“地下油城”里。他带领团队点墨成金、化岩为油,在祖国辽阔的沉积盆地深处,书写着一位中国能源科技工作者最深沉、最硬核的报国情怀。这份情怀,无声却磅礴,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注入着源源不断的强劲之力。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