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学龄前期儿童执行功能测评工具常模数据采集及信效度分析项目启动会在重庆召开。据悉,该项目牵头单位为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杨健教授、张建昭主任,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周玮副院长、周念蓉主任、周文正主任,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尤翀副研究员,IBT无疆科技创始人兼董事长孙巍博士出席了本次科研项目启动会。
▲项目启动会现场
据介绍,本次科研项目启动会围绕学龄前期儿童执行功能测评工具展开,其目的是全面安排和部署常模数据的采集和信效度研究,保证数据采集的顺利进行,对国内的学龄前期儿童执行功能测评工具进行补充和丰富。这款学龄前期儿童执行功能测评工具,是由IBT无疆科技与首都儿科研究所、重庆市妇幼保健院深度合作,联合开发设计出的一款数字化执行功能测评工具,由认知神经科学家、临床医学专家及儿童心理发展专家指导研发,旨在面向医院儿保科、妇幼保健院,为3-6岁儿童提供认知功能测评和干预。
▲IBT无疆科技创始人兼董事长孙巍博士现场致辞
近年来,我国儿童健康工作投入力度持续加大,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为积极响应国务院印发《2021-2030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的具体实践,落实国家卫健委发布《2021-2025年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的具体措施,“3-6岁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测评项目”应运而生。
数据显示,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患病率高达17.5%,其中半数精神问题在儿童发育早期就初见端倪。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作为一个概括性术语,主要指高级、复杂的认知功能,如注意力、记忆力、反应力和冲动抑制等。在儿童时期,尤其是学龄前 (3-6岁),执行功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儿童在逐渐学会投放注意,记住指示和自我控制的过程中,完成自身的发展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执行功能缺陷对儿童早期精神心理疾病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学习障碍等有着显著的影响。对于3-6岁儿童家庭而言,对孩子及早进行认知功能测评、干预的意义极大——
对于高风险儿童,早期筛查可使医生在儿童发育的关键期及时干预其注意力、自控力、记忆力、社交能力等认知功能的发展,从而提高个体未来的生活质量、教育与收入水平,降低疾病风险等。
对于低风险儿童,综合评估可使监护人充分掌握孩子在不同认知维度上的发育情况,增进对孩子个体认知能力和行为习惯的了解,从而对家庭教育与儿童发展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首都儿研所附属儿童医院杨健教授在启动会致辞时也指出:“如果在儿童执行功能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儿童的执行功能有一个清晰的测评画像,将有益于减少儿童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病率、降低儿童精神心理疾病的治疗时长和难度。长远来看,执行功能测评将有益于了解儿童个体认知能力、塑造家庭和谐的养育环境乃至缓解公共卫生压力,有着个体意义、家庭意义及重大的社会意义。”
然而,相关资料显示,大部分从国外引进的测评工具往往缺乏国内常模数据,无法对数据进行有效利用;同时,传统的测评系统对儿童发育的评估维度有限(主要体现在行为表现和流体智力层面),筛查灵敏性不足,无法对儿童认知评功能的发育进行直接评估;此外,多数医疗机构现有的测评系统对施测人员要求高,极其耗费人力、物力和时间,使医疗测评的可及性难以提高;国外已商业化的自动化测评系统价格高昂,往往对硬件设备有特殊要求,且极少大规模开放。在此背景下,以“让有效的精神健康服务触手可及”为使命的IBT无疆科技与首都儿科研究所深度合作,倾力研发出3-6岁儿童认知功能测评、干预系统。
如何验证3-6岁儿童执行功能测评、干预系统的可信性和有效性?建立针对我国3-6岁儿童执行功能的常模极为关键。据悉,学龄前期儿童执行功能测评工具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重庆市妇幼保健院临床使用,根据学龄前儿童的执行功能在临床上的特征,随机采集北京市、重庆市有效样本1000多例,经北京大学生物统计系进行数据统计,首次建立国内3-6岁儿童执行功能常模,验证其信效度,对国内的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测评工具进行补充和丰富,便于相关临床工作者(儿童精神科、儿科、儿童保健、教师等)在帮助父母的工作中,使用此测评工具进行评估,了解学龄前期儿童的执行功能水平,识别执行功能发展滞后的儿童人群,及早发现、及时干预,避免给3-6岁儿童未来发展及家庭带来不良影响。首都儿研所附属儿童医院杨健教授在致辞中强调:“数字疗法是对精神心理治疗的一次变革。在这场变革中,无论是各级医院还是相关工作领域都要适应新的治疗手段,都要不断地学习,提高素质,以适应未来医疗数字化建设的发展。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杨健教授现场致辞
杨健教授呼吁:“3-6岁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测查项目已经启动,只要各单位、各部门齐心协力,我们就一定能够把项目数据收集工作做好,力争走在儿童健康管理发展的前列。”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