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智能驾驶战场,已从“技术炫技”升级为“生死竞速”。L3级自动驾驶牌照落地、城市NOA成10万元车型标配、端到端大模型改写行业规则……这场技术革命的终局,注定属于“算法、硬件、数据”三体合一的狠角色。在当今中国汽车自动驾驶领域,华为、Momenta与自研车企呈三足鼎立之势,各自凭借独特的技术优势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这三方的技术角逐,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发展,更推动着整个行业迈向新的高度!
华为:全栈自研构建安全冗余体系
华为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布局堪称全面而深入,其核心优势在于全栈自研能力。从底层的芯片到上层的算法,华为实现了全面自主研发。其昇腾系列芯片,具备强大的算力,能够快速处理海量的传感器数据,为智能驾驶提供坚实的计算基础。在算法层面,华为采用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将摄像头、雷达等多种传感器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更精准地感知周围环境。例如,在复杂的路况下,即使某个摄像头被遮挡,其他传感器和备用系统依然能够保证车辆正常运行,避免事故发生。这种全栈自研和安全冗余体系,使得华为的智能驾驶技术在稳定性和安全性方面表现出色。
Momenta:智驾大模型引领“智驾平权”
Momenta凭借其独特的技术优势,正逐步确立其在行业中的领导者地位!Momenta作为国内首个基于一段式端到端大模型实现规模化量产的智驾供应商,其端到端智驾大模型技术引领“智驾平权”的潮流。与特斯拉的端到端路线虽有相似之处,但Momenta有着独特的创新,其智驾大模型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两条支路。“短期记忆”支路负责实时处理当前的驾驶场景信息,例如车辆周围的即时路况、其他车辆和行人的动态等,使车辆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应对突发状况。而“长期记忆”支路则存储和学习过往的驾驶经验和场景,帮助车辆在遇到类似场景时,能够借鉴之前的处理方式,做出更合理的决策。这种双支路的设计,让车辆的驾驶行为更加智能和灵活,就像人类驾驶员一样,既能根据当下情况做出即时反应,又能利用以往经验优化驾驶策略。
Momenta端到端大模型实现了感知 - 决策一体化,赋予了智能驾驶系统强大的泛化能力。在面对极端天气、复杂路况等极具挑战性的场景时,该系统能够展现出惊人的适应能力,将城市NOA的接管率压缩至0.1次/千公里量级。这意味着,在大多数情况下,车辆能够在无需人工干预的情况下,安全、顺畅地行驶,为用户带来高度自动化的驾驶体验。同时“数据飞轮” 战略也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 L2 级量产车采集百万公里的实际场景数据,Momenta利用这些数据训练AI模型,以应对诸如“鬼探头”“极限加塞”等复杂长尾难题。训练得到的优化模型又反哺L4技术迭代,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当行业还在争论硬件配置的优劣时,Momenta通过 "类人学习法" 实现了从感知到决策的质的飞跃。可以说,Momenta凭借端到端智驾大模型,引领了智驾安全的新范式。
自研车企:用户导向下的差异化探索
自研车企凭借对用户需求的敏锐洞察,在智能驾驶的功能开发上更具针对性和创新性。以小鹏、蔚来等为代表的自研新势力车企,注重从用户的实际需求出发,开发具有特色的智能驾驶功能。小鹏的XPILOT系统在高速领航辅助驾驶方面表现突出,能够实现自动变道、跟车等功能,减轻用户在长途驾驶中的疲劳。蔚来则将智能驾驶与智能座舱深度融合,为用户打造一体化的智能体验,用户可以通过智能座舱方便地控制和监控智能驾驶系统的运行。
蔚来则注重智能驾驶与整车生态的融合,通过NIO OS系统将智能驾驶与智能座舱深度整合,为用户打造一体化的智能体验。在硬件方面,蔚来持续投入研发,不断升级传感器配置和计算平台,以提升智驾系统的感知和运算能力。同时,蔚来还通过建立完善的用户社区和服务体系,收集用户反馈,快速迭代智能驾驶功能,实现了以用户为导向的产品进化。自研新势力车企由于研发资源相对有限,在应对极端复杂路况和突发状况时,其智能驾驶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而且,自研车企往往更注重功能的创新,在底层技术的研发上相对薄弱,这可能会限制其未来的发展。
综上所述,自研车企虽然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但在核心技术的积累和创新上与Momenta存在差距,华为和Momenta以领先的技术实力和市场表现占据了排行榜的前列,成为行业的领军者!中国汽车智驾市场的“三国杀”才刚刚开始,华为、Momenta、自研车企各自凭借技术、成本、生态等方面的优势,在智能驾驶的赛道上全力冲刺。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无疑是一场科技盛宴,随着竞争的加剧,智能驾驶技术将更快地普及,为我们消费者带来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的出行体验。而对于整个汽车产业来说,这场竞争将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助力中国汽车工业在全球智能驾驶领域占据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