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由上海市磅策人工智能精准机器人创新中心主办的工业机器人主题沙龙《机器人“进化论” 我们的未来同事已上线》成功举办。本次活动汇聚了产、学、研、媒多方专家,共同探讨了工业机器人在具身智能等前沿技术驱动下的演进路径与未来图景。
活动上,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一研究所首席专家、机器人技术总监刘一帆博士首先为大家带来了关于《具身智能: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前沿》的主题分享。他深入阐述了“具身智能”的定义与内涵。他指出,具身智能的核心在于“具身是前提,智能是核心”,其构成必须具备两大要素:一是拥有物理实体(本体),二是实现智能的提升。他强调,必须澄清对具身智能的三个常见误解:它并非简单的“大模型+机器人”,而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等物理实体的深度融合;其载体不限于人形机器人,可以搭载于任何形态的机器;它与“智能体”概念各有交叉和侧重,不能简单划等号。
刘博士进一步从技术演进的角度,剖析了实现具身智能的两大基石。在人工智能技术方面,其发展脉络从机器学习、神经网络演进至深度学习(开启了图像识别新纪元)、Transformer(开启了自然语言处理新篇章),直至当前的大模型,推动AI从“检测时代”迈向“生成时代”,追逐数字世界的AGI梦想。在机器人技术方面,则从结构驱动、关节驱动,向“感控一体”进化,并最终迈向具备感知环境和自主决策能力的“感知-认知机器人”。这两大技术的融合,正推动智能机器人完成从“人主导到机器人主导”、“自动到自主”、“控制、感知到认知”的革命性跨越,最终实现从有限智能到AGI泛化智能的飞跃。
随后,中国机器人网CEO赵勇在《浅谈工业机器人》的演讲中,系统性的勾勒了工业机器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他从机器人概念的起源、第一台机器人的诞生讲起,清晰梳理了机器人的发展进程,进而详细介绍了工业机器人不同的分类方式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谈及工业机器人的发展趋势,赵勇认为未来工业机器人发展将呈现出多元化融合与创新的趋势,其中人机协作将成为重要的增长驱动力;人工智能(AI) 与机器视觉的深度融合是一大核心趋势,将赋予机器人更强的感知与决策能力,实现从“自动化”到“自主化”的跨越;为开拓更广阔市场,减少对汽车行业的依赖、拓展新工业用户成为关键,机器人正加速渗透至电子、半导体等新兴行业;为满足高精度、柔性化需求,更小、更轻、更灵活的机器人也将不断涌现,降低使用门槛,重塑现代工厂的形态。他的分享提供了兼具广度与深度的行业洞察,清晰地描绘了工业机器人从“机械臂”向“智能同事”进化的路线图。
那理论是如何照进现实的呢?HGXD哈工现代总经理张俊以《从通用产品向智能焊接机器人转型》为主题,给出了一个聚焦垂直领域的工业机器人落地应用的精彩案例。他介绍,哈工现代正聚焦焊接这一工业场景,致力于开发搭载具身多模态大模型的智能焊接机器人,旨在为企业提供能够实现自主感知、决策与执行的“机械焊工”。张俊指出,选择焊接领域主要基于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当前工业焊接机器人渗透率仅0.3%,而焊工缺口持续扩大,呈现千亿级蓝海机遇。他还展示了公司在激光焊接机器人方面的技术突破,包括其卓越的稳定性、焊接质量和操作便捷性,充分体现了具身智能在工业场景落地的可行性和价值。
作为能够从不同角度深入科技一线的专业媒体人,第一财经主持人辛梓在《媒体视角下的中国科技创新》演讲中,提供了另一维度的观察。她认为,当前中国科技创新的核心特色在于“举国体制的顶层设计”与“市场的高效协同”相结合。她从“技术自主与自信”、“从哪吒闹海到星辰大海”、“丰富的落地场景助力破圈与出海”等多个角度,论述了中国科技如何实现“中国式突围”。她强调,中国科技的突围从不是单打独斗或单纯的技术路线竞争,而是以组合拳实现集体超越,既是智能时代的中国智慧,也是技术之外“和而不同”的体现。
本次活动清晰地勾勒出一幅工业机器人迈向“具身智能”时代的进化图谱:从刘一帆博士阐释的“感知-认知-执行”一体化的技术框架,到赵勇所分析的全球产业格局与协作、数字化等未来趋势,再到哈工现代张俊所展示的焊接这一垂直场景的深度落地案例——无不表明,工业机器人正逐渐摆脱传统机械重复的劳动范式,向具备自主感知、决策与执行能力的“未来同事”深刻转型。
而正如辛梓所观察到的,这条进化之路背后,是中国科技创新“举国体制+市场协同”的独特生态所提供的强大支撑。从技术突破到应用落地,从单点创新到系统突围,中国机器人产业正在技术、产业与媒体的多重赋能下,步入一个更具自主性、也更富想象力的发展阶段。未来的工厂里,“工友”一词或许将不再专属于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