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分论坛成功举办
本次研究分论坛在国防科技大学教授李姗姗的主持下拉开帷幕,论坛汇聚了来自北京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多位知名高校学者及企业专家。
国防科技大学教授李姗姗
清华大学教授姜宇在《基础软件模糊测试》主题演讲中,系统阐述了模糊测试在数据库安全和操作系统安全上的应用。他指出,当前模糊测试面临两大难点,测试输入的统一建模与生成,以及判断测试用例执行正常与否的测试准测构建。姜宇还介绍了其团队在关键技术上的突破,提出模糊测试对保障系统的安全至关重要,并为未来自动化漏洞挖掘指明了方向。
清华大学教授姜宇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苏亭在《基于性质的UI测试技术》主题演讲中,针对自动化UI测试的局限性提出创新解决方案。传统UI测试难以检测业务逻辑错误且测试效率低,而基于性质的测试技术通过定义功能属性,不仅可以实现多路径覆盖且可以进行复杂场景的自动化验证。苏亭还介绍了开源工具Kea2及其在开源鸿蒙、微信支付等平台的落地效果,展示其提升测试稳定性和检错能力的优势。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苏亭
武汉大学教授谢晓园做《快迭代下的“稳”开发:开源鸿蒙社区的友好开发实践》主题演讲,针对开源鸿蒙社区在高速迭代中出现的API适配滞后、文档更新不及时等问题提出了优化策略。API文档自动生成技术和API变更自动适配技术,可以有效平衡“用户友好开发”与“社区秩序维护”的需求,并在实际应用中提升开发效率,为开源社区治理提供了可落地的参考。
武汉大学教授谢晓园
论坛下半场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黎立主持,围绕开源鸿蒙如何与数据库技术、大模型技术相结合以及工业落地的实践,与现场嘉宾和观众展开交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黎立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袁野在《神经符号数据库技术及应用》的主题演讲中,探讨了神经符号数据库的核心优势,通过把人工智能、数据库技术与大数据计算融合,神经符号数据库能够高效地处理异构数据。同时,袁野还介绍了对应的挑战并分享了解决思路,为领域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建议。神经符号数据库有望成为未来数据管理的关键驱动力,推动人工智能与数据库技术的协同发展。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袁野
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刘烨庞在《基于LLM的跨框架测试代码自动生成技术初探》的主题演讲中,介绍了一种创新测试方法。该方法利用大语言模型从现有项目学习缺陷模式与测试逻辑,并通过知识迁移自动生成适配测试代码,实现跨框架的缺陷检测。刘烨庞指出,框架功能差异是主要挑战,其团队通过对齐、筛选等关键流程优化模型表现,成功检测出多个未知漏洞。
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刘烨庞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徐尔茨在《浅谈工业界和学术界合作范式》主题演讲中,探讨学术界与工业界在操作系统研发中的协作模式,梳理了多个学术界和工业界合作的优秀实践,并重点讨论一种优势互补的新合作范式。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徐尔茨
湖南开鸿智谷数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软总线技术资深专家张政熠在《基于QUIC协议的软总线:构建设备互联的“高速安全通道”》主题演讲中,介绍了QUIC协议在软总线中的创新应用。通过利用QUIC的低延迟、多路复用和加密特性,软总线实现了设备间高效、稳定的数据交换,尤其适用于跨网络场景。
湖南开鸿智谷数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软总线技术资深专家张政熠
本次分论坛汇聚了学术界与工业界的顶尖专家,一系列的主题演讲不仅展示了软件工程领域在数据库、软件测试、设备互联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突破,更凸显了产学研深度融合对推动开源鸿蒙生态繁荣、提升基础软件质量与安全的重要价值,为协同构建、开源创新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