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产业从“装机竞速”迈入“运营质量”阶段的当口,如何把看得见的技术变成摸得着的绩效,成为企业穿越周期的关键命题。深圳市和合晋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邹俊,以新能源智能控制系统为抓手,将多项自研软著持续推向场景化、标准化与可复制化的商业应用,以技术与管理的协同进化,推动企业与行业在效率、安全、稳定与决策能力上同步抬升,呈现出兼具技术纵深与经营统筹的创新领导力。
在解决“多站点、多设备、多角色”并行管理的复杂度方面,邹俊主导的“光伏阵列多组串功率跟踪与调度系统V1.0”为一线运维装上“中枢”。系统围绕实时采集、状态监控、故障诊断与维护计划搭建起可观测、可追踪、可闭环的流程,工单与任务派发把零散的人员动作连接成一条完整链路,既压降了响应时间,也提升了设备利用率和人均效率。更重要的是,它在分布式与集中式项目中均能保持一致的运维标准,使组织能够以可复制的方式扩大规模,避免“规模越大、秩序越乱”的常见陷阱。
智能化的价值也体现在“效率与安全”的平衡上。邹俊推进的“储能系统电池状态监测与安全保护平台V1.0”将电压、电流、温度等关键参数纳入同一控制逻辑,异常识别与多级告警直达责任环节,配合历史数据的回溯分析,形成从识别、处置到复盘的闭环。系统将“红线”前置到流程之内,让运维团队在有章可循的边界内追求效率最优,安全不再依赖个体经验,而是被嵌入到每一次充放电决策中。
当单站点优化难以满足业务扩张时,协同成为提升边际收益的另一条路径。为此,邹俊统筹推出“光储一体化系统运行控制与监测平台 V1.0”,把发电监控与负荷侧管理打通,借助预测算法规划发电曲线,平衡负荷波动并降低弃电风险。平台兼容光伏、风电等多能源接入,可视化界面让调度与执行之间的信息摩擦降至可控水平,使得“算法建议—人机协同—落地执行”在更大尺度上保持一致性。平台的意义,不只在于提升某个指标,而在于让“区域—站点—设备”三层逻辑在一张图上达成合谋,减少了跨部门与跨组织的无效沟通成本。
为保障服务承诺的兑现。邹俊又推动的“太阳能控制器远程参数调节与数据回传软件V1.0”贯通设备出厂—入库—发运的关键节点:以远程参数下发、固件版本管理与遥测回传为核心,完成设备序列号与批次的一体化绑定;在同一视图内实现批次追溯与预警,并将备件/成品库存与发运指令联动,提升旺季交付的可预期性。由此,“缺、慢、乱”的偶发风险显著下降,跨区域稳定交付得到支撑。
技术要生根,必须接入管理的土壤。邹俊把“技术决策—组织能力—业务绩效”的因果链条贯穿到底:在立项阶段,明确场景与目标;在落地阶段,以项目制推进跨部门协作;在运营阶段,用数据看板与节奏管理确保持续优化。他将目标分解、过程跟踪、结果复盘与激励兑现构成统一闭环,让系统不只是“能用”,而是在持续使用中越用越好、越用越值,最终沉淀为企业可传承的能力资产。
从行业观察的角度看,这些系统并非彼此割裂的工具箱,而是面向同一问题域的模块化解法:监控与运维系统支起可靠性的地基,充放电安全把红线前置到流程,发电与负荷一体化平台让区域协同获得算法与数据的支撑,供应链与仓储调度则为规模化交付消弭不确定性。它们通过接口层与流程层的耦合实现拼装式扩展,使技术演进和组织治理能够同频共振,企业在扩张与稳健之间获得更大的调度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邹俊对“数据驱动”有清醒边界:数据不是装饰,而是决策的底座;算法不是权威,而是服务于成果的工具;自动化不是替代人,而是把人的时间解放到更有创造力的环节。这种克制,让系统既有力度也有温度,既能推动效率曲线抬升,又能在关键节点守住安全底线。由此延展出的,是对上下游伙伴更为稳定的交付承诺,以及对外部市场更具说服力的质量口碑。
当下,新能源竞争的焦点正在从“速度”转向“质量”。邹俊选择以智能控制系统的商业化落地为发力点,把研发成果从证书变成产能、从单点能力变成体系能力,用一条可复用的路径,回答了“如何把好技术变成好生意、好管理”的现实问题。他所推动的,是一种面向长期主义的进化:让每一次技术前进,都能在经营侧找到清晰的抓手与可量化的收益,让每一次管理优化,都能在技术侧看到可验证的支撑。由此构成的双轮驱动,正在为新能源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套可参照的实践坐标。(林泽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