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联合襄阳达安汽车检测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达安中心”)在北京举办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引领性团体标准—“乘用车越野性能评级方法”发布会。本次会议以“聚生态之力 筑越野未来”为主题,正式发布《乘用车越野性能评级方法》团体标准,并联合发起“越野出行指南针”共建倡议。会议汇聚行业组织、科研院所及车企代表,共同推动越野生态迈向安全、科学的发展新阶段。
标准发布
填补行业空白 引领技术升级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陆丽俐在致辞中指出,随着越野出行场景的日益丰富和用户需求的多元化,建立科学、统一的越野性能评级体系已成为行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求。她强调,本次发布的《乘用车越野性能评级方法》团体标准将有效填补该领域空白,为车企研发、用户选车、场景配套建设提供关键支撑。
达安中心副总经理(主持工作)王希诚在发言中指出,当前行业缺乏统一的越野性能评价标准,制约了产品研发与消费认知。该标准的发布与“越野出行指南针”的提出,正是推动建立行业共识、构建越野新生态的关键举措。
中国科学院院士毛明在致辞中高度肯定了该标准的价值与引领性意义。他指出,越野性能标准化不仅为越野学学科从理论走向工程应用搭建了重要桥梁,更对推动我国越野科学技术体系化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期待通过该标准的实施,助力我国越野车技术在国际舞台上实现引领。
随后,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越野车技术分会秘书长吴志成代表标准提出单位发布《乘用车越野性能评级方法》团体标准,并做宣贯解读。该标准作为行业首个系统性越野性能评级体系,涵盖客观测试、主观评价及越野辅助功能评价三个维度,标志着越野车标准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倡议启动
共建“越野出行指南针”生态体系
为推动标准应用落地与生态共建,会议同期发起“越野出行指南针”倡议。达安中心副总经理蔡未末介绍,该倡议旨在共建“人-车-野”匹配评估模型,打造涵盖选车用车、路线选择、认知提升的可信可用全生态越野出行指南,从而为越野用户、汽车制造企业及相关服务机构提供科学指引,促进产业链各方协同发展。
在倡议启动仪式上,达安中心联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中国安全产业协会,在北汽、东风猛士、长城汽车、比亚迪等车企及北方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的见证下共同发起倡议。
启动仪式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中国安全产业协会副理事长高宏、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混动中心副主任石计红代表共建单位发言,一致认为该倡议对推动行业标准共建、促进越野生态规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主题报告
聚焦越野学与用户视角
在主题报告环节,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中国兵器首席科学家陈轶杰以《越野学》为题,系统阐述越野车辆在复杂地形下的动力学机理与性能评价方法,构建越野性能的理论认知框架。
《越玩越野》杂志主编肖晗从消费者与越野文化双重视角,梳理用户需求与越野文化演变脉络,提供了重要的市场洞察与用户视角参考。
圆桌对话
共话越野发展阶段与标准应用
圆桌对话环节由吴志成主持。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产品三处副处长贾国强、中国科学探险协会标委会副主任赵峰、东风集团猛士汽车总工程师杜江伟、长城汽车底盘研发部部长刘逸涵、比亚迪方程豹研究院产品总监方金容、刀锋中国越野俱乐部主理人李晓鸣、达安中心产品服务中心副总经理费上宝七位代表,从不同视角出发围绕越野车发展阶段与趋势、用户分类与场景演变、越野评级应用实践、团体标准下一步工作方向等议题展开深度交流,为构建越野出行新生态提供了前瞻性思路。与会代表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发布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用协同,推动越野汽车技术迈向更高水平。
专题研讨
推动越野场景分类分级标准化
专题研讨聚焦已经立项的“越野场景分类分级与场地评级方法”团体标准,起草组成员就标准内容展开深入讨论,为后续标准编制奠定基础。
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为构建科学、安全的越野出行生态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达安中心将携手“越野出行指南针”共建单位,进一步推动越野性能评级标准的应用落地,完善场景分类分级体系,共同构建更加规范、安全、可持续的越野出行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