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在京盛大举行。今年首设科技助残平行论坛,主题为“科技有爱,共创美好世界”,论坛现场发布15项科技助残创新案例,昌平实验室刘河生教授团队的“个体脑功能剖分(pBFS)技术”项目入选,获现场众多嘉宾及《北京日报》《华夏时报》等媒体关注。
这项被《柳叶刀》誉为"神经影像学转折点"的原创技术,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可精细剖分个体大脑功能分区,为脑功能疾病患者的精准治疗提供支持。目前以pBFS技术为核心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落地临床医疗服务,在北京、上海成功设立两家专业脑疾病医疗机构-银河脑医疗,帮助数百位脑疾病患者改善了生活质量。
中国残联理事、中国盲人协会主席、世界盲人联盟亚太区主席李庆忠、昌平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刘河生、北京市海淀区副区长武凯等来自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行业组织的六位中外嘉宾,围绕人工智能、脑机接口、外骨骼机器人等前沿技术创新,共同探讨通过助残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助力残疾人享有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科技助残的落地关键在于立足创新,聚焦临床痛点,契合市场实际。”刘河生教授呼吁,科技企业走出实验室,面向使用者,围绕临床难点与残疾人群体的现实需求开展创新,才能做出残障群体“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产品,真正实现科技的温度与价值。
科创企业在科技助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是推动科研成果落地为实际产品的关键力量。银河脑集团,秉承“突破脑认知 攻克脑疾病”的使命,深入理解残障群体的真实需求,将技术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以孤独症为例,为提高孤独症儿童的治疗体验度,银河脑集团自主研发了能够快速导航定位的脑环路起搏器,打破传统设备需要长达40分钟的准备时长,将定位时间缩短至毫秒级别,且无头戴束缚,极大提高了治疗的可行性与效率。
革命性突破:解码大脑功能的 "个性化地图"
当下,孤独症、脑瘫、帕金森病、卒中后失语/偏瘫/认知障碍等脑疾病患者全球近10亿,我国患者近2亿,长期面临诊疗困境。研究发现,绝大多数脑疾病是 “功能性疾病” ,源自脑功能的病变,但目前医院传统医学影像检查只能观测到结构层面,对于功能性问题尚缺乏行之有效的检测手段,治疗因此更无从谈起。
同时人脑的高级功能,如语言、记忆、注意力、决策等由于物理约束较少会呈现出显著差别,因此,难以用群体水平的研究来指导个体脑疾病的治疗,只有准确把握每个患者独特的脑功能网络分布和状态,才能实现对个体的精准诊疗。
2015年,刘河生教授团队研发个体脑功能剖分(pBFS)技术,首次绘制出个体的全脑功能图谱,可将每个人的大脑精细剖分为213个边界清晰的功能分区,准确揭示每个人独特的“大脑地图”。基于这项技术,研究团队进一步开发探索出针对多种重大脑功能疾病的创新治疗方案,将pBFS技术应用于脑疾病患者,可通过精准定位不同个体特定的脑功能损伤区,选择最有效的神经环路靶点进行精准调控干预,从而实现个体化的精准医疗,帮助孤独症、脑瘫、帕金森病、卒中后遗症等患者,改善言语、认知、肢体、视力等功能。
在与国内几十家三甲医院联合开展的大规模临床试验中,累计入组两千名脑疾病患者,整体响应率超过60%,达到非常好的临床效果。以卒中后遗症患者临床试验为例,临床数据显示,卒中后失语响应率达93.3%,卒中后认知障碍响应率93%,卒中后上肢运动障碍响应率超过60%。
创新诊疗体系落地:多学科协作重塑脑疾病治疗范式
依托pBFS 技术为核心的诊疗方案已在北京、上海实现临床转化,通过两家专业脑疾病医疗机构-银河脑医疗,首创MDT多学科诊疗体系,整合脑科学团队、个体脑功能分析团队、专业医生团队、治疗方案规划团队、资深治疗团队、督导康复专家团队等各学科自身优势,建立起从脑功能图谱解析到神经环路靶向干预的完整闭环。
目前,已在精神医学、神经医学、康复医学、儿童医学等领域的 16 类脑疾病中取得显著疗效,帮助数百名孤独症、脑瘫、抑郁焦虑障碍、帕金森病、卒中后遗症等患者,迎来命运的转折点,展现了科技在残疾康复领域中的巨大潜力。
未来展望:科技助残赋能美好生活
科技是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每一次科技创新,都是向爱与平等迈出的坚定一步
未来随着 pBFS 技术等创新成果的持续推广,我国脑疾病诊疗将迈向 "精准化、个体化" 的新纪元,为全球 10 亿脑疾病患者提供中国方案,为全球科技助残事业提供中国方案,让科技的温暖照亮每个生命的角落。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